环保向来是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在国家政策引导的背景下,在环境监测精细化的监管下,在绿色经济的创新领航下,这个行业更是迎来了质的根本性飞跃。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成效显著,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监测质量方面形势依旧严峻。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屡禁不止,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服务良莠不齐,地方不当干预环境监测行为时有发生。
造假现象五花八门
行业监管亟待加强
在环境保护部通报的造假案件中,有的规避仪器采样时段,在监控采样时只排放达标废水;有的故意闲置或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控装置,篡改仪器参数,有的在采样器旁洒水,干扰监测数据准确性等。造假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近日,临汾环境监测造假事件持续发酵。目前,16名涉案人员已被依法处理。这是继西安环境监测造假案之后,依法惩处的又一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典型案件。
不难发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或企业治理污染不力,为了掩盖真相,不惜铤而走险。为此,应从法律层面和个人意识两个层面着手,共同将监测数据造假扼杀在摇篮。
政策层面
法律强制震慑日益凸显
法律手段是环境监测强有力的约束力,也是保障客观、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支撑。环保部在追究环境监测造假者责任上愈加严厉。《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18年度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数据质量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的落地,进一步强调依法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抓住了根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牛鼻子”。
准确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实施环境管理与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着力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存在的问题。
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造纸、火电、钢铁、化工、城市污水处理等重点行业,旨在达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效果。到2020年,基本形成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有效遏制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问题,努力营造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环境和氛围,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
遏制数据造假
确保监测数据公开化、透明化
随着国家简政放权工作的推进,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职能在规范行业行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5月,《环境监测行业自律公约》的发布,明确提出不得接受委托方及相关利益方的违法违规要求,不得以任何原因伪造、篡改监测数据和出具虚假监测报告。
另外,在环境监测领域,应加强环境第三方监督和环境信息的公开,发动群众监督环境监测数据。地方政府、人民群众、企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协作发力,形成一股坚不可摧之势迎战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
总体而言,环境监测工作正在经历从手工到自动、从粗放到精准的深刻转变。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当然仅仅只是第一步。未来,严厉打击环境监测弄虚作假行为才是环境监测行业的新常态。
环境监测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对于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环保部“零容忍”态度始终不变。只有从政府和地方、法律和自律等多个层面加强防范和应对,惟此,才能对环境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起到釜底抽薪的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