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升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剔除气象传输、降水过程、地形阻挡等因素的影响, , 环境监管执法是改善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生态的有力手段,提升执法水平,想要实现环境监管全覆盖往往无从下手。
一目了然叠加实时监控,将成为未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新常态。诚如生态环境部2017年起启动的“千里眼计划”,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便能快速找出PM2.5浓度较高区域,尤其是“散乱污”企业聚集地区。同样迎来新气象的还有水质监测网络覆盖。
随着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一系列实质突破,数据联网与共享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管与精准治理有了新利器。污染源分布零散,环境执法人员要及时发现污染点位并不容易。但有了科技的帮助,获取这些以往看来难以掌握的数据成为可能。
为提高重点区域环境监管效能,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气象数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远在太空中的“千里眼”可筛选出PM2.5年均浓度较高的3600个网格作为热点网格,作为重点监管单元进行监控。如此一来,大约3万个网格如同“千里眼”,紧盯京津冀大气治理,让违法排污无可遁形。
作为重点监管单元,一旦网格内PM2.5出现升高或变化时,监管人员可快速准确定位“污染”的经纬度位置,锁定污染源。通过移动式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环境监查人员每10秒钟就可检测出一个浓度数据,并实时传输到手机软件上。即便监管人员远在千里之外,亦或污染源隐藏在工厂车间或者家庭作坊,也可以实现精准定位。从而提高监管效能,有效解决环境执法人员数量少、监管区域大、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等困难。
以前,常规的环境监察手段主要有明查、暗查两种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利用认知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通过小微站监测出的点位图,执法人员可以清楚地知道大气污染点在哪里。换言之,各污染源的在线监测数据一产生,第一时间按照国家关于数据传输的标准要求,一步同时传输到公司的在线监控中心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各城市根据预警网格名单,全面排查预警网格内的各类涉气污染源,原则是“一个热点网格,一份问题清单”。
而在水质监测方面,根据水质光谱典型特征比对形成水质指标信息,获得黑臭水体的空间分布,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监测范围广、更新周期短、获取信息快等优势。具体来看,各地上报水源地保护区矢量边界,据此调取卫星遥感影像,专业人员通过光谱信息及空间纹理信息分析,锁定风险源。如果计算卫星网络中断,在线测流系统也可自成体系,作为一套独立设备完成流量测验任务并存储数据。
借助这个系统,每个水源地保护区的风险点有哪些、具体位置在哪里,一目了然。此外,还将影响黑臭水体产生、治理的各类要素综合展现,实现对城市水质、水量、污染源排放、环境因素的动态监测。如果哪个区域的环境数据有异动,所在地网格员的手机便会收到信息推送,系统也会给网格员自动导航污染源可能存在的位置,引导其前往查看。
据了解,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逐步扩大“千里眼计划”实施范围。并通过地面监测微站和移动式监测设备(车载式或便携式)等技术手段,进一步缩小热点网格至100×100米的尺度,更精准“锁定”问题区域等专项治理举措也已在路上。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以大数据、“互联网 ”为导向的数字技术在为环保部门督促排污企业整改提供依据,形成政府、公众和企业的良性互动的同时,也打造出“千里眼”、“顺风耳”、“超视距”等监控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