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趋稳迹象明朗货币政策基调应适时回归常态

经济增长趋稳迹象明朗货币政策基调应适时回归常态

经济增长趋稳迹象明朗货币政策基调应适时回归常态 更新时间:2010-11-10 7:24:11   10月19日,央行宣布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由于此前没有预期,突如其来的加息不但让市场感到吃惊,也带来了许多猜测。英国《金融时报》10月21日发表的分析文章指出,中国央行加息体现出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更有专家解读认为,加息表明货币政策正在由适度宽松转入稳健,由危机管理转为常态管理,加息周期可能由此开始。

各方的解读、预测是否正确?央行11月2日发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态势被遏制住,整个货币政策取向可能就会有变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近日在某论坛上表示,货币政策是否变调,现在主要的观察点就是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否已经完全稳定下来。

经济趋稳迹象日趋明朗

货币政策要回归常态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增长的势头要稳住。种种迹象显示,尽管当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态势有没有稳住还需观察,但是经济趋稳的迹象越来越明朗。

11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10月PMI为54.7%,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PMI是评价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当高于50%时表明经济处于扩张期,当低于50%时经济则有衰退的隐忧。PMI曾在7月份达到51.2%的年内最低点,引发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PMI从8月份开始逐月明显回升,表明制造业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增速有所加快。

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前三季度国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4.0%。尽管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外贸的不确定性因素,但外贸持续复苏,前三季度我国出口11346亿美元,增长34.0%。

从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看,虽然GDP增速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提高。第二季度我国经济数据出现一定程度放缓,主要是受基数原因和政策主动调控的影响,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约束地方债务膨胀、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多种因素作用与政策叠加所产生的结果。

为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节能减排目标,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两高一资”抬头的趋势,国务院于今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提出今年我国将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

针对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现象,政府从4月份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深入调控,房地产投资、投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与房地产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建筑行业等在工业产值中占比较大的行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从7月份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方融资平台整顿清理工作。一些缺乏还款来源保障、仓促上马的投资项目进度开始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冲动。

这些因素的重叠效应,使GDP的增速放缓,这都符合中央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预期。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需平滑过渡

央行提出,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一旦经济增长率出现稳定,货币政策可以从现在适当宽松的转向稳健的甚至于谨慎的货币政策。”

从对经济前三季度的分析来看,货币政策逐步向常态回归的条件逐步具备,时机越来越成熟。当前投资动力较强,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央行于此时加息,体现出不再担忧经济增长急剧放缓,货币政策酝酿向常态回归的迹象明显。

而且,当前充裕的流动性以及持续显现的通胀压力也显示出货币政策由危机管理转为常态管理的必要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进入一个保增长、危机管理的非常时期。配合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2009年我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6.30万亿元,保证了经济回升过程中投资和企业生产的资金需求。但是过剩的流动性也使经济结构中的许多隐性问题开始凸显,导致资产价格和物价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预期增加,钢铁、新能源等部分行业出现了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情况。

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着手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应从保增长逐渐过渡到防通胀、调结构,货币政策应当肩负起重任。那么货币政策该怎样变调?从央行的措辞来看,对货币政策转向的提法仍然谨慎,由于经济增长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应该是渐进式的平滑过渡,在货币条件具备后才能从适度宽松逐步转向稳健,目前并非到了突然转向的节点。

此外,当前国际环境十分复杂,外部挑战明显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首先,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仍比较复杂,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时出现,发达经济体复苏有所放缓,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但面临通胀和资本流入压力。而我国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仍需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依然艰巨。这些因素决定了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要适时、适度,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避免政策急剧收紧造成经济大起大落。

其次,近两年的非常态货币政策管理中,信贷大幅扩张,许多大型投资项目上马,中长期贷款占了很大部分。央行统计显示,2009年全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7.1万亿元。大量贷款投向了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水利环境行业,由于建设周期较长,项目还未到见效期,如果货币政策陡然转向,许多项目资金衔接不上就会烂尾。

未来货币政策应着力于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日趋稳定,使我国有足够的余地,拿出精力来应对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那么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是什么,转向应该转向哪儿?“如果增长速度下滑能够稳定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转变为了资产价格、物价,还有系统性金融风险,”李稻葵认为。

未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应对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和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消除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金融的使命。

目前通胀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威胁。我国CPI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3%的年初预定目标,进入第四季度仍然面临通胀压力加大的风险。分析通胀成因,既受国内资源价格、劳务成本上涨推动,也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的因素。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国际热钱有加速向国内流入的趋势。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将使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这不仅会给我国带来通胀压力,推动物价上涨,资产价格泡沫也会随之泛滥,同时增加了银行的潜在系统性风险。

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将在未来8个月买进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美联储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开启印钞机旨在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实体经济,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国家良好的基本面和增长潜力则有吸引资本大幅流入的趋势,许多业界人士判断,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将因此面临国际资本加速流入的压力。

目前我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和物价上涨的预期已明显凸显,国际资本的继续涌入无疑将会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带来更为泛滥的流动性。尽管我国目前外汇管理体制中对资本项目进行管制,但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加速美元贬值,绕道进来的短期套利资金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不容忽视。对冲热钱流入,防止国内流动性泛滥催生新的资产泡沫,成为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内容,而央行提前加息则体现了调整货币政策超前积极应对的动向。下一步防通胀、调结构成为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重点非常符合常态经济发展的规律。而应对通胀、物价上涨需要一定的提前量,通过管理通胀预期的渐进性来抑制通胀蔓延。

亦初

机动车辆保险

区块链

股市行情

上一篇: 经济增长给力我国实现税收收入近8万亿元
下一篇: 经济复苏加出口升级航运巨头驶入新景气周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