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翻过傅成玉这一页

中海油翻过傅成玉这一页

中海油翻过傅成玉这一页 更新时间:2010-9-2 5:32:03   一度我特别留意中海油前CEO傅成玉的话。前CEO?是的,他已在8月19日宣布辞去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并由执行董事调职为非执行董事,“退居二线”,但将继续留任董事长职务。  之所以留意傅成玉的话,有几个原因。第一,他话很少,不像内地许多企业管理者那样喜欢透过媒体发表伟论。一个不多话的人说几句,往往值得聆听。当然,或许傅成玉是央企掌门人,不方便时常发表意见。相比太多企业高管喜欢利用媒体提高知名度,又时常把私生活与企业管理混为一谈,比如登山如何令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又比如自己的成功怎么复制……我们更乐意相信话少的人在做事。  第二,他的话总是能点到要害。  近一点儿的,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媒体多将其与当年福特高价收购对比,认为现在沃尔沃是便宜了吉利。傅成玉在3月31日中海油的业绩发布会上,对此宗收购的评语是:“不在于买的价钱是多少,在于买卖能否增加价值,并非便宜就要买。”  虽是寥寥数语,但指出重点,买家能否为合并后的公司增值。港媒指傅成玉在暗讽吉利“捞底”,我则觉得这是傅成玉的收购宗旨,或者可以说,是对吉利并购案的一种疑惑。  宣布收购后,吉利强调双方是“兄弟”关系,沃尔沃的管理层仍留在欧洲。吉利的管理层确实未有大型跨国企业的管理经验,维持原状可能是明智之举。那么,严重亏损的沃尔沃怎么扭转劣势?任何一个公司的亏损,管理层都不能避免要负担一定责任。仅仅换股东,不换管理层,又怎么扭亏为盈?  也有人说,收购后可以提高沃尔沃在内地的市场份额。但是沃尔沃一向也都在内地有销售,Made in China可能价格会便宜,但Owned by China是否意味着销量大涨?  或说,吉利收购会降低沃尔沃的生产成本,即把沃尔沃生产线搬迁至内地?但已有官员表态,沃尔沃汽车在瑞典达到盈利之前,不会批准吉利建另一家中国沃尔沃汽车工厂的任何计划。退一步说,即使真的要建生产线,也得三年左右才投产吧?这三年,亏损的沃尔沃该怎么办?  所以,我虽觉得吉利收购沃尔沃确是一种扬眉吐气,同时又担心这宗跨国并购案如何善终。长于并购的傅成玉点出了其中关键。  可能吉利买得是便宜了,但便宜不一定是好事。买股票买便宜了总是赚的,理论上任何一只烂股票都有一个合理的买入价格,要输也是输到零为止。但收购可不一定,烂企业的价格当然也可能是一个负数。  2005年台湾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收购价是西门子付与明基2.5亿欧元。你有见过买东西还有人数钱给你的?那就是。不过,收购一年之后,明基宣布结束手机业务,亏损8亿欧元。  价格不是最大的问题。傅成玉这一评语,基本上是针对所有并购案的关键。  再远一点的记忆里,2006年,傅成玉导演收购优尼科案,虽败犹荣。其时,傅成玉不能避免失望,但所言中肯,沉着应战,可说完全职业化。此役让海外对中海油刮目相看,借着原先的国际声望与基础,并购成为中海油中长期的发展策略。  外国媒体称傅成玉为中国最西化公司的领导人物,我认为是其运营管理思维、手腕的西化。  于是我想起2003年,傅成玉全面接手中海油。那时候与中海油的员工接触,发觉他们对外取消了内部行政职称的称呼,代以企业中的职位称呼。但两大巨头中石化和中石油至今仍保持着对内部员工的行政职称称呼。央企里的办公室主任多是处级干部,称为XX处长,而非XX总监。行政序列其实往往是央企员工们更看重的。  小小变化使得当时跑能源线的记者们认为,中海油必然会走得更快。  央企的掌舵者兼具多种压力,媒体一般不仅仅根据其业绩来论功过。如果按美国《时代》周刊的评价,傅成玉以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正是傅成玉,带领中海油进入了一个“走出去”的时代。  而今,中海油要翻过傅成玉这一页。按国资委规定的央企领导人60岁退休年龄计算,傅成玉是到期卸任。中海油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净利润大涨110%,可见是光荣退休。难得的是,外界竟无其他揣测。  原总裁杨华接任CEO一职,尚未知注脚会如何书写。

北京人力外包公司

员工大健康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FESCO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上一篇: 沪深交易所版图重划
下一篇: 中海海盛2亿造两艘化学品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