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与路博迈提交公募基金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申请

贝莱德与路博迈提交公募基金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申请

4月1日,证监会官网公示,贝莱德与路博迈已经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申请。证监会官网显示,目前审批进程为接受材料。贝莱德用于提交申请的主体为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路博迈用于提交申请的主体为Neuberger Berman Investment Advisers LLC。

相关报道:

贝莱德CEO:从长远来看 中国是贝莱德最大的机遇之一

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伦斯・芬克近日发布了今年的致股东信函。

在这封落款日期为3月29日的信函中,芬克预计,经济最终将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复苏,但这场危机将重塑投资者的心理、商业惯例和消费者习惯,“更深刻的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将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我们的工作、购物、旅行和聚会方式。当我们走出这场危机时,世界将有所不同。”

芬克说:“尽管今天的全球系统出现了不确定性和脱钩现象,但从长远来看,我依然坚信中国将是贝莱德最大的机遇之一。”

芬克还称,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促使人们重新评估“即时”供应链以及对航空出行的依赖。“在我从事金融工作的44年中,我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 芬克写道,“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经济将稳步复苏,部分原因是这种情况缺乏一些典型金融危机中给复苏造成的障碍。”

在芬克看来,经济将面临挑战。特别是疫情影响下,高负债的企业面临显著的挑战。疫情会影响所有人,战胜疫情需要克服政党和国别的界限。

芬克认为,各央行正迅速采取行动解决信贷市场问题,各国政府也积极采取财政刺激措施,当前的危机不具备典型金融危机的一些特质。他指出,政府和央行的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维持企业运转和提振经济。“我还相信,他们的行动可能会更有效,更迅速地开展工作,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和十年前一样的结构性挑战。”

“这并不是说世界没有风险,也不是说市场已经触底,”芬克也承认,“不可能知道”市场是否已经触底。

不过,芬克坚信,全球将度过这场危机,经济也将会复苏。对于那些将目光放得更长远、而非止于脚下的投资者来说,当下的市场正蕴含着无限机遇。据芬克介绍,贝莱德的一些客户,特别是那些偏爱固定收益产品的客户,已将近期的市场抛售视为增加股票配置的机会。

“投资者越发意识到,构建投资组合才是推动回报的主要因素,而非纯粹是个股的选择。这一趋势将我们带到产生Alpha收益的新时代,我们将专注于ETF、非流动性另类投资以及科技来推动贝莱德的业务增长。”芬克称。

芬克在信中指出了驱动贝莱德长期、有韧性的增长的四方面因素。

首先是ETF。芬克认为ETF是每个组合都需要的投资工具。他指出,ETF这一投资工具改变了100万亿美元债券市场投资,它让债券投资变得更容易。贝莱德将继续投资ETF交易的基础设施,提升客户投资体验,同时扩展投资者可使用ETF的领域。

其次,芬克认为当下资管行业必需改变寻求Alpha的方式。目前市场依然存在Alpha,不过获取的过程发生了变化。公开信息的体量和增速增加,这种情况下,善用技术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投资者获得了重要机遇。目前非流动性另类投资是贝莱德关注的关键领域之一。低收益环境,长久期投资工具匮乏,非公开市场的阿尔法更充裕。这些因素下,客户对非流动性的另类资产需求提升。

第三,技术一直是贝莱德投资方法的核心。技术最新变化进一步完善了贝莱德帮助客户和改进自己投资操作的举措。

最后,为未来的资产管理行业做准备。芬克认为前三点是为贝莱德在这个10年发展准备的,但是如果要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必须要考虑更长期的因素。他认为,可持续投资和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高增长市场是解决的方案。

此外,芬克还强调,涉足日益增长的市场的策略,尤其是中国市场,正体现了贝莱德对长期机遇和行业结构性变化的关注。“尽管今天的全球系统出现了不确定性和脱钩现象,但从长远来看,我依然坚信中国将是贝莱德最大的机遇之一。我们继续致力于发展在中国的业务以及当地的投资专长,以在客户考虑加大对中国在岸资产市场敞口时,帮助他们把握这一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机遇。”

芬克称,贝莱德继续增加在中国的布局和本土投资专业团队,以帮助客户在增加中国在岸资产布局时把握这一广阔而且在不断增长的机遇。贝莱德也将积极布局,致力于为中国的客户管理资产。随着中国市场向海外资产管理机构开放,贝莱德拥有全球布局和全方位的组合构建策略,这有助于贝莱德成为中国领先的境外资产管理人。

展望未来,芬克称,可持续发展投资将是贝莱德的投资新标准,“随着投资者要面对全球带来未知的新挑战,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投资方面的举措,将作为我们始终坚持悉心洞察客户需求,并确保我们的业务能够与时俱进这长期承诺的一部分。”

影像测量

三维影像测量仪

轴类测量

光学影像测量仪

上一篇: 贝恩将所持国美电器可转债全部换成股份
下一篇: 贝莱德推进可持续发展投资上半年已对53家企业投了反对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