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版流行”,我们还能坐以待毙么?
“翻版流行”,我们还能坐以待毙么? MBAChina "赝品",这个在古董收藏界饱受争议的代名词,如今充斥着生活商品领域的各个角落。由于赝品逼真到足以以假乱真的程度,才迫使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意识到自身经济地位、商业信誉甚至品牌价值受到威胁。
蔓延
随着维权意识深入人心,商家们纷纷利用法律武器和新闻宣传工具,严厉回击"剽窃"、"盗版"、"假冒"以及"仿制品"的欺骗行为:3月1日,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以下简称菲莫),正式向法院起诉8名美国零售商,他们利用互联网国际供应链条,多次销售冒牌万宝路香烟;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经济的不景气才使得假货遍地都是,在曼谷街头,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山寨"保时捷、法拉利从身边呼啸而过;而德国银行日前发现,有人用金属钨提纯加工仿制成金块,作为保值升值品收藏;更可笑的是,据德国某电视频道调查显示,目前全球许多大型金融机构也遭受到虚假消息的恶意攻击,甚至有人怀疑连美国航天局都曾购买过虚假情报。这一切让我们在目瞪口呆之余,唯有"感叹"假货真的防不胜防!
Therese Randazzo,就职于美国海关服务中心,负责知识产权领域业务。她认为,其实谈到仿制品,应该理解为"奢侈品"问题,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市场流通,更多的则是帮助经济项目的再扩大生产和交换。美国商务部最新研究显示,近年来假货已经渗透到军队武器系统的配备环节,从2005-2008年间,军事电子系统中冒牌零部件数量翻了一倍,而这一切必将对高科技武器造成致命伤害,一旦战争打响后果不堪设想。据经合组织估计,2007年间国际贸易市场中,假冒和盗版商品价值高达2500亿美元,而国际反假冒联盟认为,该数据远远没有反映真实情况,因为这其中没有包含在线盗版,以及同一地区屡次出售的冒牌商品,如果再加上这部分价值,假冒商品的市场流通价值将接近6000亿美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冒牌商品约占国家贸易总商品数额的5%-7%,"制假贩假"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
反思
到底是谁为假冒商品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反思这个问题,最终他们把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因素中:首先,在贫困的地区或国家,那里的代工生产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为了增加就业、养家糊口,众多冒牌商家将目标瞄向了不发达地区;其次,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悄然兴起,大量水货、山寨品冲击了行货市场,而互联网特有的销售渠道模式目前无法从根源上遏制贩假行为;第三,经济危机的"蝴蝶效应",使得那些富国不得不在重振市场雄风阶段,引入"多种"经济活动形式以削减管理成本,由此带来的权钱交易、暗箱操作背后,必然给品牌商品带来巨大冲击。国际知名奢侈品"Louis Vuitton",2009年接到的全球商品投诉近9500件,比2008年多出近31%;此外,"分销"模式也为仿制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渠道的畅通无阻,使得"盗版"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各个领域扩张着。#p#分页标题#e#
行动
面对如此疯狂肆虐的市场"夺食",各国政府、维权组织、技术专家以及民众开始向"冒牌"宣战:在物流运输领域,越来越多知名公司逐步采纳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非接触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全程无须人工干预并能辅助企业追踪货物的时时动态,最终通过芯片标记的信号,识别运输箱内货物的真伪;在生物科学领域,技术人员通过采样活体DNA技术,标记不同商品的遗传特制,最终保留对商品的鉴定权利,同时对于那些身价不菲的贵重物品或食品而言,通过收集部分原始样品作为成品的验货依据;而对于风靡全球的"网购"方式,很多商家则自发组成联盟,抵制和打击"盗版贩假"行为,众多网店也引进交易平台监控系统,在提高自身支付安全的同时维护品牌权益。
对于这一切民间行为,政府在积极鼓励之余,也通过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方式杜绝冒牌商品的流通:很多国家政府将打击盗版和贩假的收益所得用于公益、福利事业开支;在美国,政府为鼓励打击"山寨"行为,提高举报奖励并作为税收支出的一部分;法国、意大利政府更是颁布法律,明令禁止销售假货的行为,同时明确会处以高额罚款甚至监禁的惩罚;欧盟为完善对于假货数据的收集和行为分析,成立了反盗版"观察站",同时他们计划联合日本、美国等国家,制定一项关于"打假"的新条约,用以束缚国际间仿制品的销售流通。
后续
在中国,伴随经济改革浪潮扑面而来,"制假贩假"在上个世纪末成为人尽皆知的事实。但随着我国司法制度和程序的完善,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假货发源地"的帽子已不复存在。在市场买卖环节,"盗版"商品仍随处可见,出于经济利益的唆使和盲目虚荣的心理,假货时刻威胁着品牌商品的市场地位。但随着近年来人口素质的增强,越来越多消费者意识到维权、打假不再是国家行为,需要每一个国民有勇气向假货说"不"!
(作者为中国经营报研究院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