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股权融资计算,以及股权融资计算器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融资与股权比例应该怎么计算公司公开发行新股进行融资,股票价格和数量怎么计算?公司融资后,股权是如何稀释的?公司融资后,股东股权怎么算融资与股权比例应该怎么计算举个例子分析吧,比较好理解。
情景分析
项目是比较优秀的,估值一直在上升,下一轮正式融资N的估值必然节节攀升,股东Z的比例会在下一轮估值中被稀释,要想保持不变,就要在之前将比例提升。项目方让股东Z增资相当于定向增资,由于股东Z比例增加,相当于将其他的股东比例稀释。按低于下一轮正式融资的估值,则体现项目方对股东Z的诚意。
思考过程
为便于表述,先假设一些参数如下:
z股东Z在当前所占的股份比例(也就是需要保持的比例)
X股东A需要增资的额度
P针对股东Z融资后的估值
V正式下一次融资N的融到资金
N正式下一次融资N后的估值
估值方式
估值方式有两种,前估值和后估值,本次采用融资结束后的估值方式计算,估值后再融资于此类似,可能要重新考虑。
后估值计算
注:
1.比例计算可采用:原比例x稀释比例+新增比例或采用(融资时股权价值+增资)/融后估值
2.对正式的N轮股权价值为(((P-X)z+X)/P)(N-V)即融资前的股权比例x融资前的估值
3.融资后的比例(((P-X)z+X)/P)(N-V)/N其中(N-V)/N即稀释比例
比例不变
(((P-X)z+X)/P)(N-V)/N=z
对方程求解:
X=(z/(1-z))P(V/(N-V))
4.前估值计算
同样:
((Pz+X)N/(P+X))/(V+N)=z
求解X=zVP/(N-z*(V+N))
前估值方式,相对稀释较小,因此需要的增资比例较少。
公司公开发行新股进行融资,股票价格和数量怎么计算?谢邀回答!
我理解的上市价格,最主要的还是公司的业绩,经营情况和公司资产总额。各位股东为了赚钱,自然是乐意价格越高越好(“市值”)当然他们手里的原始股是“面值”。为了更好的流通,也会适当流出一部分溢价给承包商
至于数量,发起人认购股本数额不少于拟发行股本总额的35%,认购数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向社会公众发行部分不少于拟发行股本总额的25%;公司职工认购的股本数额不超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本数额的10%。其中并未规定,公司公开发行的总数量。这应该由公司根据公司规模和融资规模自行确定,报证监会审核批准
公司融资后,股权是如何稀释的?华扬资本股权激励专家——分得好,世界就是你的。首先感谢您的问答邀请,对于您提出的关于股权稀释问题,总结如下:
融资稀释股权说明未来融资对股权的影响前,我先解释一下成功的公司如何通过股权出让进行融资。
现在,一家成功的公司在它上市前可能需要经历四到五轮融资。通常,第一轮融资即种子轮,主要由个人天使投资者出资,融资规模从50万美元到200万美元不等,公司则出让股本的10%到20%。
如果创业公司在第一轮融资后发展势头强劲,接下来会有早期风险资本跟进,早期风投通常会投资500万美元到1000万美元,占公司股权的20%到30%。
然后是新一轮扩张,规模从2000万美元到4000万美元不等。再次说明,假设公司处于快速增长,募集这些资本仅需要出让10%到15%股份。而最终当公司稳步发展,年收入已经达到至少2000万美元时,成长期投资者通常愿意为5%到10%的股份投资5000万美元。
后期融资稀释股权到期权池公司通常也会发行期权或RSU,以吸引新员工和留住老员工,这样也会导致股权稀释。
每年公司都要扩大期权池,公司第一年招募员工所给予的股权要比第二年高,这是因为早期员工加入风险较大,公司前景还不明朗。期权池第二年的增量,通常要大于第三年,然后保持每年5%的稳定增长。
股权稀释的总体影响员工股份被后期融资和期权池的扩大所稀释。这一点,通过下表可以说明:
创业公司通常怎么融资和稀释股权
针对每轮融资,我假定稀释等于上述融资比例的平均水平。此处的期权池稀释百分比,基于我对数以百计的私营企业的经验观察。
股权稀释在员工层面的影响每当新一轮融资结束,现有员工和投资者所有权都被同等稀释,这些被稀释股份分配给新一轮融资和期权池增量。不论是员工还是创始人,他们的股权比例都以同样程度稀释。
例如,某员工种子轮融资后持有1%股份,在公司获得早期风投后只拥有0.6%股份,这是因为融资稀释了25%股份,期权池增加稀释15%。总期权池所有权的增长比例不到15%(即从10%到21%),因为原来的10%期权池被稀释到6%。
你可能会惊讶地看到,经过几轮融资和期权池扩大,公司创始人股权最终只有32.5%。记住这里的前提是公司收入极高,发展过程中没有失误。的确有一些例子创始人最终股权比例很高,比如谷歌和Facebook,但这类公司少之又少。
如果你的公司发展不能持续超过财务预测,那么它很可能需要募集更多资金,而且是以较低估值进行融资,这会导致你的预期股权比例至少多稀释50%。
选择早期加入好公司股权稀释也反映在Offer中。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级软件工程师在公司第一和第二轮融资后的平均水平的offer。
以我们公司为例,公司拥有6到20个(第一轮风投时的预期人数)三级软件工程师,第25和第75百分位的平均股本赔偿是0.27%。公司拥有同样工程师大约21到50名(第二轮风投时的预期人数),平均股本赔偿为0.084%。
因此对同样的工程师,从第一轮融资到第二轮,Offer提供的期权下降68.9%。这远远大于融资和期权池扩大导致的17.5%的稀释,这是因为第二轮融资后员工加入公司的风险显著降低。
对于同一个员工,第三轮风投后,一般Offer给予的股份是0.071%,这比上一轮要低15.5%,根据我们的模型预计是12.5%。随着公司发展,加入它的风险降低,但你的价值也下降很多。风险越大,潜在回报也越大。
为什么股权稀释是值得的?你可能想知道,为什么公司愿扩大期权池,即便会稀释股份。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是CEO,面临的选择是:
出让股份招募新员工和留住老员工,同时股份稀释5%;2)雇佣数量不足或能力不足的员工,股份稀释程度较低。我想你会选择前者。
想法我试图为预测股权稀释建模,以帮助读者了解股权比例是如何减少的。股权稀释未必是件坏事,公司筹集资金后增长更快,这将补偿稀释的损失。公司的发展对你手上股票期权或RSU价值的影响远远超过你的股权比例。
换句话说,饼本身的大小,比你手上那一片要重要得多。
公司融资后,股东股权怎么算现在创业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对创业公司而言,一个好的股权安排无疑至关重要,说最重要也不为过。我在这方面虽没有直接经验,但颇看过一些书籍资料,今天总结提炼一番,供创业者们参考。理想状态下,创业公司会经历五个阶段:起始→获得天使投资→获得风险投资(通常不止一轮)→Pre-IPO融资→IPO。通常而言,如能进展到Pre-IPO阶段,创业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股权安排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使公司已经上市,也会因发展需要而调整股东结构。但无论哪个阶段,股权分配都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效率、控制力。公平是指持股比例与贡献成正比,效率是指有助于公司获得发展所需资源,包括人才、资本、技术等,控制力是指创始人对公司的掌控度。在起始阶段,产品尚未定型,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之中,核心团队也没有最后形成。此时,股权分配的要义是公平体现既有贡献,确定拿最多股权的公司主心骨,同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以硅谷最有名的三家公司为例。苹果,起始阶段的股权比例是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各45%,韦恩10%;谷歌,佩吉和布林一人一半;Facebook,扎克伯格65%,萨维林30%,莫斯科维茨5%。苹果电脑是沃兹尼亚克开发的,但乔布斯和沃兹股份一样(沃兹的父亲对此非常不满),因为乔布斯不仅是个营销天才,而且拥有领导力,对公司未来意志坚定激情四射。而沃兹生性内敛,习惯于一个人工作,并且只愿意兼职为新公司工作,乔布斯和他的朋友家人百般劝说才同意全职。至于韦恩,他拥有10%是因为其他两人在运营公司方面完全是新手,需要他的经验。由于厌恶风险,韦恩很快就退股了,他一直声称自己从未后悔过。Facebook是扎克伯格开发的,他又是个意志坚定的领导者,因此占据65%,萨维林懂得怎样把产品变成钱,莫斯科维茨则在增加用户上贡献卓著。不过,Facebook起始阶段的股权安排埋下了日后隐患。由于萨维林不愿意和其他人一样中止学业全情投入新公司,而他又占有1/3的股份。因此,当莫斯科维茨和新加入但创业经验丰富的帕克贡献与日俱增时,就只能稀释萨维林的股份来增加后两者的持股,而萨维林则以冻结公司账号作为回应。A轮融资完成后,萨维林的股份降至不到10%,怒火中烧的他干脆将昔日伙伴们告上了法庭。萨维林之所以拿那么高股份是因为他能为公司赚到钱,而公司每天都得花钱。但扎克伯格的理念是“让网站有趣比让它赚钱更重要”,萨维林想的则是如何满足广告商要求从而多赚钱。短期看萨维林是对的,但这么做不可能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扎克伯格对此心知肚明。Facebook正确的办法应当是早一点寻找天使投资,就像苹果和谷歌曾经做过的那样。在新公司确定产品方向之后,就需要天使投资来帮助自己把产品和商业模式稳定下来,避免立即赚钱的压力将公司引入歧途。这方面苹果和谷歌都很幸运。苹果开业后非常缺钱,乔布斯甚至打算用公司1/3股份换取5万美元(约等于今天的15万美元)。这时候马库拉出现了,这位经验丰富的硅谷投资人不仅带来了公司急需的25万美元运营资金,还带来了宝贵的商业经验,他只要求26%股份。这样,苹果新的股权结构变成:乔布斯、沃兹、马库拉各26%,剩下的22%用来吸引后续投资者。根据《乔布斯传》里的描述,乔布斯当时心想:“马库拉也许再也见不到自己的25万美元了!”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同样在公司开张不久就揭不开锅了,他们想筹集5万美元,但是SUN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硅谷风投人贝托尔斯海姆给他俩开了张10万美元的支票。我搜遍了网络,翻看了三本谷歌传记,也没查到这10万美元换取了多少股份。但自上世纪末以来,天使投资人所占的股份,一般不低于10%,也不会超过20%。Facebook的天使投资人是帕克的朋友介绍的彼得·泰尔,他注资50万美元,获得10%股份。这之后,Facebook的发展可谓一帆风顺,不到一年就拿到了A轮融资——阿克塞尔公司投资1270万美元,公司估值1亿美元。7年后的2012年,Facebook上市,此时公司8岁。谷歌从天使到A轮的时间差不多是一年。硅谷著名风投公司KPCB和红杉资本各注入谷歌125万美元,分别获得10%股份。5年后的2004年,也就是公司创立6年后,谷歌上市,近2000名员工获得配股。苹果公司在马库拉投资后没有经历后续融资,4年之后上市,上百名员工成了百万富翁,此时公司5岁。这三家都是产品导向的公司,有了产品才去注册公司,但即使在产品导向的公司,产品也不是一切,公司得以运转,除了需要产品(技术)人才,还需要市场人才和运营人才,创业初期,融资人才尤其重要。更重要的,公司需要Leader,也就是主心骨。具备了这五项要素,创业团队才算搭建完毕。很少有公司在注册之时就全部拥有上述5项能力,这就是说,创业团队不是一下就组建完毕的,最初的团队成员需要仔细评估自己有什么,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股权分配方案。我认为,在公司主要资产是梦想和未来时,像苹果公司那样预留股份,比像Facebook那样通过增发稀释股份更加简明易行,潜在麻烦也更少。随着公司逐渐变大,资本需求会越来越旺,后续融资不可避免,引进经验丰富的运营人才也必须授予其股权或期权,这些都会稀释创始人的股权。事实上,创始人在公司长大之后如何不被董事会踢出自己创办的公司,早已是硅谷的经典话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苹果谷歌Facebook的故事也各不相同。乔布斯在苹果上市4年半后被赶出了苹果公司,踢他屁股的人是他请来的CEO斯卡利。“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抓住机会改变世界”,当年乔布斯用这句话打动了斯卡利,后者没能改变世界,但是改变了乔布斯。公平地讲,乔布斯被赶走完全是咎由自取,苹果董事会1985年赶走他和1997年请回他都是对的。但是,没有一个创始人愿意失去自己的公司,而他们也有办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采用双层股权结构。苹果当年是单一股权结构,同股同权,苹果上市后,乔布斯的股权下降到11%,董事会里也没有他的铁杆盟友(他本以为马库拉会是),触犯众怒后的结局可想而知。谷歌则在上市时重拾美国资本市场消失已久的AB股模式,佩吉、布林、施密特等公司创始人和高管持有B类股票,每股表决权等于A类股票10股的表决权。2012年,谷歌又增加了不含投票权的C类股用于增发新股。这样,即使总股本继续扩大,即使创始人减持了股票,他们也不会丧失对公司的控制力。预计到2015年,佩吉、布林、施密特持有谷歌股票将低于总股本的20%,但仍拥有近60%的投票权。Facebook前年上市时同样使用了投票权1:10的AB股模式,这样扎克伯格一人就拥有28.2的表决权。此外,扎克伯格还和主要股东签订了表决权代理协议,在特定情况下,扎克伯格可代表这些股东行使表决权,这意味着他掌握了56.9%的表决权。这样的股权结构当然能够确保创始人掌控公司,而像佩吉布林扎克伯格这样的创始人深信没有哪个股东能比他们更热爱公司更懂得经营公司,因此只有他们控制公司才能保证公司的长远利益,进而保证股东的长远利益。在中国,公司法规定同股同权,不允许直接实施双层或三层股权结构,但公司法允许公司章程对投票权进行特别约定(有限责任公司),允许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将自己的投票权授予其他股东代为行使(股份有限公司)。因此,虽然麻烦,但也能做到让创始人以少数股权控制公司。问题是,投资人也许并不想这么做,虽说自己的孩子自己最心疼,但犯糊涂的爹妈也有的是。一旦创始人大权独揽,犯个大错就可能让投资人血本无归。的确,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在实际中,双层或三层股权结构能否实施,唯一的决定因素就是创始人和投资人谁更牛。
OK,关于股权融资计算和股权融资计算器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