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2、“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3、从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
“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1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报道。
上海陆家嘴,世纪大道穿过金融城核心区,在与浦电路交会处有一栋37层高的大厦,鲜有人知这里是金属、能源等重要大宗商品期货的交易中心。20多年前,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简称上期所)矗立在一片荒地上,如今,大厦旁金融机构林立,“上海铜”“上海胶”“上海油”……一系列“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感受中国产业脉搏的重要窗口,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写下新的浓重一笔。
创新“底色”: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从事着货物运输相关业务,看市接单、接单锁价正在成为当前不少货代企业的日常。“7月份运价上涨,我们与合作伙伴对29个集装箱运价进行了套保交易,不仅有效避免价格波动,还获得一定的盈利。”谈及航运指数期货给货代企业带来的改变,青岛泰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勇颇为自豪。
航运是贸易的派生需求,但运价巨幅波动让产业链上的物流、贸易相关企业深受其苦。数据显示,2022年前,上海出口到欧洲的集装箱运价最高与最低相差高达35倍,对于货代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业内常戏称“公司离倒闭只有一单货的距离”。企查查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注销和新设立的货代企业都达上万家。
“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由于运价连续上涨,部分货主甚至因为运价过高而主动弃货。”卢勇说,随着航运指数期货上市,一些规模较大且差异化经营的货代企业已经在探讨以期货为基础,向市场提供场外相关的工具,帮助中小货代公司增强抗风险能力。
作为我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产品,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期货从研发到上市历时20年。“航运指数期货有多个创新点。”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表示,这不仅是第一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我国期货市场第一个服务类期货品种,也是第一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指数类现金交割期货品种,且同时对境外投资者开放交易。“一方面为更多的商品指数期货上市‘打样’,另一方面也开创商品期货现金交割的先河。”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结合国情的创新加持。在上期所,类似航运指数期货品种的“第一”并不少见,先行先试再推而广之的“试验田”作用凸显。
2018年3月,我国首个对外开放的原油期货产品上市交易,其确立的“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原则沿用至今,包括20号胶、低硫燃料油等一批国际化品种跟随原油期货的脚步走向国际。2020年,上期所将纸浆期货交割结算价授权给挪威浆纸交易所,中国期货市场价格首次在国际金融市场直接应用。
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10月,上期所及旗下的国际平台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累计成交19.78亿手,同比增长8.8%,累计成交额192.8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占全国商品期货市场的54.4%。
服务至上:金融也很“接地气”
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上海浦东陆家嘴,两地相距近3000公里,但因为天然橡胶期货的纽带联系紧密。“现在手机上随时可以看到上海橡胶期货的价格,收入情况也一目了然。”胶农李鸿伟说,期货让种胶的收入更稳定,收胶点的价格也更透明。
为更好助力胶农增收,从2007年开始,上期所在全国天然橡胶主要产区启动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试点,勐腊县是受益产区之一,这一项目有力提高了胶农收入,实现“脱贫摘帽”,也成为稳定橡胶这一重要战略物资产销的重要工具。
“极端天气多发增加了胶价的波动,以前胶价低的时候不少人就放弃割胶外出务工,但现在割胶的人更多了,对橡胶园的管理也更用心,产量也在提高。”李鸿伟说。
促成改变的橡胶“保险+期货”,是在胶农向保险公司购买基于期货价格的保险产品后,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合作,将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最终转移到期货市场的一种稳价工具。在橡胶“保险+期货”项目中,上期所为胶农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为胶农争取更高的保底价,期货经营机构也努力在期货市场卖出更好的价格,形成多方努力为胶农提供更高收入的闭环。
绝大多数农民对这些专业词汇较为陌生,但李鸿伟所在的勐腊县纳卓村,村民对这些词汇却都耳熟能详。“大家希望‘保险+期货’适用的作物品种能更多一些,覆盖面积也能更大。”
橡胶“保险+期货”是上海期货市场坚定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除了“上海胶”,“上海铜”“上海油”等一系列上海价格已更多应用到国际贸易中。期货市场这一“小众市场”发挥出“大本领”,成为市场参与者身边的得力“帮手”。
示范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产业客户参与。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参与上期所上市品种交易的产业客户数同比增加约17%,重要品种产业客户持仓占比已基本与国际一流交易所持平,其中航运指数期货10月份的产业客户持仓同比增长就高达40%。“利用期货市场,企业可以销售部分产品,也可以管理企业库存贬值的风险,同时在价格偏离市场时,还可以通过虚拟库存降低企业成本。”期货市场专家张宜生表示。
迈向一流:锻造中国特色期货市场
近期,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旗下的盛虹石化(新加坡)国际有限公司(下简称“盛虹石化”)在上期所注册了其首张原油期货标准仓单,引发市场关注。“利用上海原油期货的仓单市场,可以实现对公司库存的优化管理。”盛虹石化董事孙鑫表示,对于炼厂来说,进口原油的采购成本占到总经营成本的90%左右,通过原油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降低采购成本已经成为“必修课”。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度末,全国5326家上市公司中,有526家企业参与了境内金融及商品期货交易,其中503家专注于商品期货市场。另有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今年1月到9月,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公告数量就超过1800份。
面对市场需求,期货市场正进一步完善品种体系,目前,上期所已实现对金属、能源、化工、服务等行业的期货产品全覆盖,正加快推进铸造铝合金、液化天然气、胶版印刷纸、瓦楞原纸等绿色品种研发上市。
同时加快对外开放,作为率先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的品种,上海原油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已超过70%,其中境外客户持仓占比超过30%,成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
从1999年的3个期货品种到如今的23个期货品种、13个期权品种,市场成交规模增长超过600倍,上期所锚定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
“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的重大任务,交易所去年底已制定包含六大板块60项具体任务分工的实施方案。”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委托了专家团队进行研究,加快对标对表,迈向世界一流。
“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
上海陆家嘴,世纪大道穿过金融城核心区,在与浦电路交会处有一栋37层高的大厦,鲜有人知这里是金属、能源等重要大宗商品期货的交易中心。20多年前,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简称上期所)矗立在一片荒地上,如今,大厦旁金融机构林立,“上海铜”“上海胶”“上海油”……一系列“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感受中国产业脉搏的重要窗口,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写下新的浓重一笔。
创新“底色”: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从事着货物运输相关业务,看市接单、接单锁价正在成为当前不少货代企业的日常。“7月份运价上涨,我们与合作伙伴对29个集装箱运价进行了套保交易,不仅有效避免价格波动,还获得一定的盈利。”谈及航运指数期货给货代企业带来的改变,青岛泰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勇颇为自豪。
航运是贸易的派生需求,但运价巨幅波动让产业链上的物流、贸易相关企业深受其苦。数据显示,2022年前,上海出口到欧洲的集装箱运价最高与最低相差高达35倍,对于货代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业内常戏称“公司离倒闭只有一单货的距离”。企查查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注销和新设立的货代企业都达上万家。
“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由于运价连续上涨,部分货主甚至因为运价过高而主动弃货。”卢勇说,随着航运指数期货上市,一些规模较大且差异化经营的货代企业已经在探讨以期货为基础,向市场提供场外相关的工具,帮助中小货代公司增强抗风险能力。
作为我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产品,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期货从研发到上市历时20年。“航运指数期货有多个创新点。”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表示,这不仅是第一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我国期货市场第一个服务类期货品种,也是第一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指数类现金交割期货品种,且同时对境外投资者开放交易。“一方面为更多的商品指数期货上市‘打样’,另一方面也开创商品期货现金交割的先河。”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结合国情的创新加持。在上期所,类似航运指数期货品种的“第一”并不少见,先行先试再推而广之的“试验田”作用凸显。
2018年3月,我国首个对外开放的原油期货产品上市交易,其确立的“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原则沿用至今,包括20号胶、低硫燃料油等一批国际化品种跟随原油期货的脚步走向国际。2020年,上期所将纸浆期货交割结算价授权给挪威浆纸交易所,中国期货市场价格首次在国际金融市场直接应用。
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10月,上期所及旗下的国际平台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累计成交19.78亿手,同比增长8.8%,累计成交额192.8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占全国商品期货市场的54.4%。
服务至上:金融也很“接地气”
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上海浦东陆家嘴,两地相距近3000公里,但因为天然橡胶期货的纽带联系紧密。“现在手机上随时可以看到上海橡胶期货的价格,收入情况也一目了然。”胶农李鸿伟说,期货让种胶的收入更稳定,收胶点的价格也更透明。
为更好助力胶农增收,从2007年开始,上期所在全国天然橡胶主要产区启动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试点,勐腊县是受益产区之一,这一项目有力提高了胶农收入,实现“脱贫摘帽”,也成为稳定橡胶这一重要战略物资产销的重要工具。
“极端天气多发增加了胶价的波动,以前胶价低的时候不少人就放弃割胶外出务工,但现在割胶的人更多了,对橡胶园的管理也更用心,产量也在提高。”李鸿伟说。
促成改变的橡胶“保险+期货”,是在胶农向保险公司购买基于期货价格的保险产品后,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合作,将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最终转移到期货市场的一种稳价工具。在橡胶“保险+期货”项目中,上期所为胶农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为胶农争取更高的保底价,期货经营机构也努力在期货市场卖出更好的价格,形成多方努力为胶农提供更高收入的闭环。
绝大多数农民对这些专业词汇较为陌生,但李鸿伟所在的勐腊县纳卓村,村民对这些词汇却都耳熟能详。“大家希望‘保险+期货’适用的作物品种能更多一些,覆盖面积也能更大。”
橡胶“保险+期货”是上海期货市场坚定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除了“上海胶”,“上海铜”“上海油”等一系列上海价格已更多应用到国际贸易中。期货市场这一“小众市场”发挥出“大本领”,成为市场参与者身边的得力“帮手”。
示范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产业客户参与。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参与上期所上市品种交易的产业客户数同比增加约17%,重要品种产业客户持仓占比已基本与国际一流交易所持平,其中航运指数期货10月份的产业客户持仓同比增长就高达40%。“利用期货市场,企业可以销售部分产品,也可以管理企业库存贬值的风险,同时在价格偏离市场时,还可以通过虚拟库存降低企业成本。”期货市场专家张宜生表示。
迈向一流:锻造中国特色期货市场
近期,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旗下的盛虹石化(新加坡)国际有限公司(下简称“盛虹石化”)在上期所注册了其首张原油期货标准仓单,引发市场关注。“利用上海原油期货的仓单市场,可以实现对公司库存的优化管理。”盛虹石化董事孙鑫表示,对于炼厂来说,进口原油的采购成本占到总经营成本的90%左右,通过原油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降低采购成本已经成为“必修课”。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度末,全国5326家上市公司中,有526家企业参与了境内金融及商品期货交易,其中503家专注于商品期货市场。另有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今年1月到9月,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公告数量就超过1800份。
面对市场需求,期货市场正进一步完善品种体系,目前,上期所已实现对金属、能源、化工、服务等行业的期货产品全覆盖,正加快推进铸造铝合金、液化天然气、胶版印刷纸、瓦楞原纸等绿色品种研发上市。
同时加快对外开放,作为率先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的品种,上海原油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已超过70%,其中境外客户持仓占比超过30%,成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
从1999年的3个期货品种到如今的23个期货品种、13个期权品种,市场成交规模增长超过600倍,上期所锚定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
“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的重大任务,交易所去年底已制定包含六大板块60项具体任务分工的实施方案。”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委托了专家团队进行研究,加快对标对表,迈向世界一流。(陈云富 桑彤)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从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
对话人:
常 晋 人民日报评论员
朱 婧 云南日报评论员
常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深刻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希望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苍山翠绿、洱海如镜、鲜花绮丽、茶香袅袅……近年来,云南接待游客数量屡创新高。依托秀美环境,云南如何扬生态优势、写发展新篇?
朱婧:自然孕育的良好生态造就了云南的高颜值。西双版纳雨林繁盛,中甸草原广袤无垠,玉龙雪山雄奇多姿……山脉逶迤、江河奔腾、物种多样,生态美是云南独具魅力的底色。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云南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焦生态、生产、生活,大力推进绿美云南建设。从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夯实法治基础,到持续降碳减排,推动产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强化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推动水质向优向好,到打好“10个标志性战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惜绿如金、向新而行,今天的云岭大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标配,鸟鸣枝头、鱼翔浅底成为标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美丽画卷不断铺展。
常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将绿水青山打造为“幸福靠山”,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优美的风景扮靓城市的环境、良好的生态成为生活的常态,居住的家园才能让人们更好诗意栖居、乐享生活。
朱婧: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云南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惠民、生态为民。
以滇池治理为例,昔日,滇池污染严重,腥臭气扑鼻,当地人都绕着走。现在,滇池实现“全域联治”,昆明根据流域承载力优化城市布局,还湖于民,滇池绿道成为市民散步、骑行好去处。滇池蝶变,是生态向绿、生活向好的生动注脚。在云南,无论是穿街过巷,还是漫步湖畔,人们都能切身感受到居住环境在不断变美,“观云、看湖、听风、赏花”已成生活日常。
常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环境优势转为发展优势,让生态效益变成经济效益,云南有怎样的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朱婧:向转型要空间,让好生态化为好生计、带来好生活,云南做好改革的“加减乘除”。
立足资源做“加法”,加出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绿色铝和硅光伏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势强劲;节能降碳做“减法”,减掉落后产能、改造提升存量产能,为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价值转化做“乘法”,乘着“碳汇云南”东风,建设覆盖全省的林草碳汇数据信息平台,促进增绿又增收;优化服务做“除法”,除去繁冗流程、提升通关效率,畅通农产品出海通道,“云花”“云菜”“云咖”等广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实践证明,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擦亮生态底色、突出产业特色、提升发展成色,就能从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常晋:以绿兴城,以文润城。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不仅塑造着山川湖泊的醉人景致,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更涵养出一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性格。置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中,更能感受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双向奔赴。
朱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上来一杯果酸浓郁的“云咖”,中午品一锅香气扑鼻的菌子,下午去街角巷尾打卡粉色冬樱,晚上在大坝欣赏越冬的红嘴鸥……这样的生活,底色正是人与生态相亲、城与自然相融。
共享的背后是共护。在云南,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20余万护林员穿梭于崇山峻岭间,守护莽莽林海;数万名河长奔走在河湖一线,保护一泓碧水;无数环保志愿者忙碌在大街小巷,传递文明风尚……汇集广泛的社会参与,加速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定能让绿水青山间的云南生活更美、更“板扎”!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