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戴轩)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真武庙五里3号楼,近期完成了下水管道更换等工作,一部分住户也由老业主换成了在西城上班的人。据西城区住建委介绍,这是北京首个老旧小区改造“租赁置换”的新模式。
真武庙五里3号楼,外立面翻修,换上了统一的窗户护栏,墙面电线被整理在收纳盒中。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老旧小区改造是老城区城市更新的重要项目。今日,西城区住建委介绍了该区探索的老旧小区改造的新模式。
月坛街道真武庙五里3号楼,建成于1981年,建筑面积3135平方米,居民56户,产权为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该楼因外立面破损、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项、无专业物业管理等,居民改造呼声强烈。从2020年开始,这个小院陆续开展了下水管道更换、汽车充电桩建设、智能快递柜引入、楼顶防水、小区绿化等一系列改造,新增的小型活动室,为孩子和老人提供了暑期新去处。这些工作,都是由一家民营企业进行的。
与此同时,19户居民与企业签约长期租赁合同,企业将房间装修改造后,出租给在西城上班的租户。收回的租金成为小区改造、后续维护的来源。
西城区住建委主任刘戍东介绍,该项目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加入老旧小区改造,这也是北京首次打造“租赁置换”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新模式。
租赁置换希望实现五个目标,兼顾居民、政府、企业多方的需求。
对老旧小区的居民来说,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亟待改善。真武庙五里3号楼住户李先生介绍,原先上下水老是堵塞,窗外乱糟糟地全是电线,院内也没有自行车车棚和充电桩,北京近年来加大了禁止电动车在走道充电的管理力度,但户外没棚就没处可停放。改造之后,小区内有意愿的住户免费更换了下水管道,公共区域设施增加、环境改善,住起来感觉方便了许多。
对政府而言,既希望缓解老城区职住不平衡的问题,也希望探索老旧小区改造可持续的模式,降低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压力,助力核心区“双控四降”和“疏整促”目标。刘戍东介绍,西城老旧小区众多,十二五以来,财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小区改造,用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解决安全问题,但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限,改好的环境一旦失管,往往需要再投入。此次引入社会资本,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商业逻辑,希望能实现可持续的社区更新。
社会资本从中实现“微利可持续”。
企业与有意愿外迁的居民签订10年左右的房屋租赁协议,并建立签约户数与改造项目联动机制:签约套数达到20%,由企业出资改造楼本体及小区公共区域部分基础类项目;随着签约居民比例的提高,根据小区实际情况,结合居民诉求增加改造项目;通过对小区环境和租赁房屋改造提升及长效运营管理,最终实现公区改造内容全覆盖,实现长效微利运营。
刘戍东介绍,下一步,西城会进一步加快社会资本引入,通过多途径创新探索,系统性解决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一系列问题。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影记者 王嘉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