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很长一段时间里,军事重镇、交通要冲、生态屏障,多是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高原城市给外界的印象。
上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曾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记录西宁,“民生日困,社会日艰,则崩溃之危机愈近,一切活动,将皆属徒然。”
但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粤港澳大湾区用上来自青海(世界屋脊)的高可靠性太阳能产品、国内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在西宁建成投产……
植根青藏高原,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西宁悄然抓住产业风口,转方式、调结构,低调蓄力,具有西宁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反映在数据上,全市GDP十年来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2%,2021年GDP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跃升至第9位;十年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5.1%提高到24.7%……
千年高原古城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西宁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世界屋脊走出一条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原的馈赠:资源助城市踏上产业发展“快车道”
“水丰光足风好”,特殊的地理位置、丰沛的自然资源,赋予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但也曾让青海的发展困顿于此。不过,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浪潮的推进,自然资源给了青海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的底气,也让这片土地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发展之间的出路。
光伏产业就是其中之一。
青海光照资源居全国第二,加之广袤的荒漠,光伏发电在全国起步较早,中国首座大型太阳能光伏高压并网电站2009年就在西宁建成发电。
2016年,《西宁市建设光伏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提出,把西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光伏制造业基地。实现从上游多晶、多晶浇铸、单晶等原材料制造,到切片、电池、组件中间各环节产品生产,石英坩埚、逆变器、铝边框等配套产品加工,以及控制器、储能装置等光伏应用系统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不止步于发电,西宁光伏产业加快了向上下游的延伸拓展,为此,近年来,西宁吸引来一批光伏企业,推进产业链发展,相继落地提供光伏制造主要原材料和器件的单晶硅、多晶硅等项目,便是其中的成果。
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西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总部位于珠海、创立2019年7月的光伏行业新军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光伏核心元器件及其组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在其成立的第三年,即落户西宁成立分公司——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广东高景的上游供应商。据悉,青海高景光伏科技产业园50GW直拉单晶拉棒项目总投资180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一期已于2021年建成投产,二期已经满产,三期全部达产后,企业可实现年产值约170亿元。
青海高景投资管理部项目总监鞠昌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青海高景生产的单晶硅棒会被送到珠海总部进行切制,形成单晶硅片,而单晶硅片是后续生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
“单晶拉棒过程用电量比较大,青海这边有很多的清洁能源,这对于我们有非常大的帮助。”鞠昌健说,单晶拉棒及切片属于光伏产业上游,除已有的单晶拉棒外,未来可能会考虑在西宁继续投资建设切片工厂。
目前,西宁的光伏产业已构建起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电站运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不少光伏制造企业陆续投资落户西宁。
西宁的战略新兴产业不止光伏产业,锂电、新材料也在这里大放异彩。
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线。 西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日完成全球首架正式交付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受到关注,作为造机原料之一的碳纤维,有一部分是“西宁造”。
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中的“黑黄金”,制造门槛较高,目前,其年需求量和国产供应量之间存在落差,市场供不应求。
扩产能,位于江苏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瞄向西部能源城市——西宁。2019年,中复神鹰西宁公司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作为青海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其中,2021年9月一期1.1万吨项目投产并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二期1.4万吨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投产。
中复神鹰西宁公司总经理助理孙加贵告诉记者,西宁公司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自去年投产以来,已累计向航空航天、氢能、光伏、风电叶片、体育休闲等市场领域供应数千吨碳纤维。
从江苏到青海,源于西宁清洁能源以及土地资源天然的吸引力,“碳纤维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的比较高,西宁具有清洁能源优势,有助于降低成本,把碳纤维应用在更多领域。”孙加贵说。
在光伏、新材料之外,西宁在锂电产业也加力布局。资料显示,青海锂资源丰富,全省储量1724万吨,占全国的83%、全球的60%以上,这个被称为新能源时代“白色石油”的资源给予西宁抢夺又一个产业发展赛道的机遇。
锂电池产业在西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西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冯振满告诉记者,目前,西宁已形成正极材料2.3万吨、电池32.5吉瓦时、电解铜箔5万吨、隔膜1.5亿平方米、壳体3500万套的产能规模。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引领我们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发平对记者表示,西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绿色发展,第三,西宁的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将有助于提升西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四,必将带动西宁市的经济增长,第五,有助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推动共同富裕。
在战略新兴产业之外,西宁在农业方面也在发力、“求变”。从2021年发布的“河湟田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可以窥见西宁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河湟地区是青海最主要的农业产业区,田源又寓意绿色农产品之源。”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科科长李华告诉记者,“据统计,去年产品购销协议签了4项,推出的牦牛、藏羊肉、一些蔬菜以及还有加工农产品,大概金额是3.3亿元。我们的蔬菜也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供应,直供广东、福建、云南等地。”
西宁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市建设。 西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宏观数据看,西宁农业总产值110.6亿元,较201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4.9%。累计建成99万亩高标准农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1%。创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67个。
这背后是十年来,西宁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西宁不等,用“软环境”筑巢引凤
公司落户三年来,西宁速度让孙加贵称赞有加,“一期项目从开始设计,然后到落地到投产,短短两年之内就完成。在青海省、西宁市及园区的帮助下,我们也创造了‘神鹰速度’。”
孙加贵告诉记者,近几年当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尤其是政府和园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以及省市领导“包保制”,采取上门式、一站式和跟踪服务式的工作模式,特别是二期项目的所有前置手续各级政府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压缩办理时限,仅用2个月就全部办理完成,保障了二期项目如期开工建设。
鞠昌健也有同样的感受,2021年3月12日,高景太阳能50GW单晶硅棒项目一期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开工建设,6月15日,顺利试产,“93天,‘高景速度’,是在青海、西宁以及西宁经济开发区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才取得的。”鞠昌健记得,建设初期,园区既有的电压满足不了需求,“南川工业园区全面协调,79天,便交付了一座110KV的变电站,这对我们整个工厂的投运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在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方面,西宁不愿等,用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支撑起发展的迫切。冯振满告诉记者,西宁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 建立市级领导联系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工作机制,推动营商环境各领域重大问题解决。
“坚持‘一把手’带队、主动出击、跟踪衔接。”冯振满说,“以最优的服务质效换取最快的项目落地速度。”
西宁布局的产业不少,一个值得关注的做法是其率先在全省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建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抓总链,各市级领导抓分链,各行业领域专家、部门协同推进的链长工作机制,发挥链长统筹整合产业要素资源优势和链主企业产业引领主导优势,瞄准产业链领军和头部企业,开展精准招商。
另一方面,西宁实施重点企业包保服务制,通过跨部门、跨地区联动协调,采取现场办公、调研座谈、运行调度、形势分析等方式开展“一对一”包保服务,做好工业生产全链条全环节监测分析和协调服务,解决企业难事急事。
西宁的招商成果已经显现,相继引进比亚迪、中复神鹰、晶科能源、高景、丽豪、阿特斯等头部企业。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到西宁的“吸金”能力,据统计,十年来,西宁市累计引进重点工业项目406项,实现省外到位资金237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00亿元以上。
在重点项目方面,推动全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天合光能项目开工建设,中复神鹰全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和青海丽豪全球单线生产规模最大的高纯晶硅生产线、高景30GW(一期、二期)、阿特斯10GW直拉单晶硅棒、弗迪10GWh动力锂电池30条生产线建成投产……
“西宁既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又发挥了政府调控的作用。”这在孙发平看来,是西宁十年来取得发展的一大原因,同时,西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尊重和顺应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立足青海省情特点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西宁省会城市比较优势等,都使得西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能取得成效。
优势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西宁的十年产业转型离不开对产业集群的布局,坚持链式链群发展,打造了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特色化工、合金材料、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五大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6.6%。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光伏、锂电、有色金属和特色化工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其中,光伏制造产业聚集了多晶硅、单晶硅、组件等企业19户,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锂电产业中正极材料、隔膜、电池等企业达10户,产业初具规模,有色金属和特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加速聚集,企业数量达44户,万吨碳纤维实现“零”突破。
“集群化发展,是工业化发展进程当中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孙发平说,“因为这种专业集群的发展能够发挥专业化的分工,还能够发挥产业相互关联、相互连接的协作效应,而且集群化发展,还可以降低创新和交易的成本,可以促进产业之间各个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合理流动。”
未来,西宁的产业集群会更加强。西宁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被写进规划,明确提出,“提高要素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提升优势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新兴优势产业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并对五大优势产业提出差异化的发展要求。
作为西宁工业经济的主阵地,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蓝图已经勾勒。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王中毅告诉记者,“我们将重点发展三大千亿产业,力争经过3-5年的发展,每一个产业都达到千亿产值的规模。”他透露,目前光伏、锂电发展势头很快,“相信目标应该很快可以实现。”王中毅还表示,下一步将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以及提升产值等,做好项目招商,引进相关企业。
企业也在布局。孙加贵告诉记者,公司计划未来在做好碳纤维的生产及产品工艺的稳定性之外,也将更加贴合西宁的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把产业链做大做强,助推当地高质量发展,另外,将在与当地比较有优势的太阳能、风能、氢能等产业形成配套上下更大功夫,形成清洁能源绿色循环。”
如何做好集群化发展,孙发平建议,一是要抓市场主体,“西宁的产业集群有发展,但是规模小,企业量还不够。要有龙头企业,也要有一批成长型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创新型的企业孵化工程,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抓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按照国际标准打造好营商环境;三是抓融资,关键是招商引资,要引导各类资本投资到产业集群中;四是抓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引进企业创新团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特别要支持企业建自己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
对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胡西武建议,一是要立足“三个最大”定位发展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突出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潜力,体现生态价值;二是要围绕“双碳”目标推进清洁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产业发展节能化、生产排放低碳化进程;三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强产业链条,以特色资源为出发点,以延伸产业链为着力点,以高新技术研发为突破点,突出发展数字经济、生态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是搞好差异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打好良好生态、特色资源和营商环境“三张牌”,以“一优两高”战略为导向,资源精深加工为特色、西部一流营商环境为依托,不断培育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当前,西宁正处在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转型升级关键期、竞争优势重塑期和改革开放深化期,也将迎来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期’。”冯振满说。
十年,西宁在产业结构上完成了华丽转身,这座坐拥资源优势的西北古城用低调和务实,加速度紧抓政策和产业东风,在中国城市中开始崭露头角,产业赋予城市发展故事的例子从来都有,西宁会不会是下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