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那些带领残疾儿童走出荆棘之地的勇者们2、青海实现铝加工企业重点执法事项涉及隐患问题100%清零3、程田青:中德制造让生活更美好
那些带领残疾儿童走出荆棘之地的勇者们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我应该如何帮助你,孩子?”
这是几乎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都在心里自问过的问题。特殊教育面对特殊群体,学生们普遍有听力、视力、智力落后,语言迟缓,情绪行为等问题,很多学生存在多重障碍。
面对特殊的群体,教育工作者们遇到的困难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教授的知识重复成百上千遍,孩子们可能还是记不住;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叠被子、刷牙、洗头、洗脚等每件生活琐事都要一遍遍示范。
特教工作压力大、难度大、社会认同感低,职业幸福感差,他们渴望受尊重,期盼被认可。
自2010年以来,在中国残联和教育部的支持及交通银行的资助下,“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评选和表彰活动开展了10年,旨在讲述、宣传优秀特教教师们背后那些温暖的故事。
“我能行吗?”
1994年8月,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盲聋哑学校二年级,一名学生流着口水、淌着鼻涕,手舞足蹈地在课堂上随意走动,有时还会惊声尖叫。
此时的曾敬刚刚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进入特校担任二年级的班主任。尽管在脑海中想象过千百种进入校园的情景,但眼前的场景还是出乎了她的意料。
曾敬班上的这名学生,智力低下,智商还不及三四岁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大小便都要弄脏裤子五六次。曾敬在教学的同时,还要时刻监管她。这让曾敬曾对初为人师的所有美好幻想破灭了。
特殊教育面对特殊群体,学生们普遍存在听力、视力、智力落后,语言迟缓,情绪行为等问题,很多学生还存在多重障碍。与曾敬类似,很多特殊教育工作者初进特校时都遇到过同样的境况。
2004年7月15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聋哑儿童特教班,在天祝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设立。伴随着第一批聋哑儿童的招生,宋玉兰转岗成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
她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16年前初见这批聋哑孩子的情形。特教班第一批招了十八名学生,年龄从六岁到十六岁不等。这些孩子全部来自于农村,没进过一天校门,也没受过一天正规教育,面对眼前的一切胆怯又好奇。
特教班实行全封闭寄宿制,包括宋玉兰在内的四名老师承担教学和日常管理。初来时,孩子们脾气很大、经常到处乱跑,还常常发出刺耳的尖叫。由于年龄参差不齐,他们之间互不相让,打人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都让宋玉兰束手无策,经常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宋玉兰的眼睛更是一刻也不敢离开他们,生怕他们闯祸。
而最难的一关是孩子们想家,年幼的孩子又哭又闹,大一点的蒙着被子偷偷地哭。老师们需要去陪伴、安抚,还不时的跟着他们掉泪。夜深后,孩子们进入梦乡,老师们则精疲力尽。
这些学生不能张口说一句话,也听不到一丝声音。在他们无声的世界里,没有人走入过。看着他们,宋玉兰倍感压力,无数次地问自己:“我能行吗?”
实际上,特殊儿童由于年龄、性格、残疾程度的不同,教学与管理的难度极大。特教生不同于普教生,特教工作者需要管接、管送、管学生的生活。老师们往往要与学生们一起吃饭、一起学习,甚至一起生活。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还需要格外照顾,大小便之后,老师们要为孩子们擦洗、换洗衣服。
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殊教育工作者们遇到的困难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在教学中,孤独症的孩子,没有语言交流;智力障碍孩子,教的知识可能成百上千遍之后,他们还是记不住;精神障碍的孩子,在课堂上根本就不可能稳稳地坐上几分钟;听力障碍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抽象的语言内容,简单的手语代替不了复杂的语言。今天学了,明天就还给老师了。
1990年12月,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县特殊教育聋哑班开班,打破了乐都县教育历史上没有特殊教育的先例。此时,刚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的权存莲,在乐都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启了她30年的特教生涯。
听障学生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滞后,知识面窄,理解水平低。上课时,权存莲的语言表述要尽量降至学生的理解水平上,非常浅显。尤其当抽象的事物向学生表述不清时,权存莲更是感到焦急、痛苦。
“到普通学校听课时,耳闻目睹健全孩子那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和师生间配合默契、对答如流的情景,真是羡慕至极。”权存莲表示。
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老师们需要具有极大的耐心。有的孩子因残疾而自卑,稍有不慎就会伤及自尊心;有的孩子从小缺少关爱,性格孤僻,拒人千里之外;有的孩子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自信心不足。
当看到自己同年龄在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同学们桃李满天下时,特殊教育工作者们多了些羡慕与心酸。
但很多特殊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很快调整心态:正因为孩子身上的缺陷,普校无法接收他们,而特殊教育学校,就是要让他们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为他们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
7x24小时的守护
放弃,还是遵从初心?曾敬选择了后者。
虽是科班出身,但曾敬发现,大学时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远远不够。想要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自己就必须尽快地成长起来。
于是曾敬开始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不论哪有专业讲座或比赛,她都会申请参加,充实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
“孩子都需要爱和关心,我们的聋哑孩子更需要爱、尊重、耐心和欣赏。”曾敬表示,爱他们的优点,更要耐心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允许学生犯错,给他们时间改正,耐心等待学生成长。
“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受冷落,让他们感受到每个人都重要。”曾敬说道。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共有5.87万人,比上年增加2677人,增长4.8%;专任教师中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为75.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由于这近6万名教师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坚持,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
通过长期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积累,很多教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学风格。
在教学中,宋玉兰分年龄段进行复式教学,研究什么样的方法学生们更易理解、接受。针对孩子们的特点因材施教。
为了使孩子们易于接受教学内容,宋玉兰带他们去商场,去大街小巷直观认识所学内容。孩子们从不认识字到会写漂亮的字;从不知道数字是什么到会算加减乘除法;从一无所知到会看故事书;从啊啊乱喊到能说出简单的词语。简单几句话就能概括的改变,凝聚了宋玉兰无数心血。
在面对学生时,权存莲首先会去掌握他们的病情及家庭的病史,以对学生的生理状况有一个详细的掌握。从而从根本上防微杜渐,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与此同时,权存莲还会了解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看他们是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还是与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从而从情感方面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关心与爱护。
针对特殊孩子,每个人情况不同的特点,权存莲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求最大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她把班内学生分为A、B、C三类,争取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学习的收获。
例如,在教“飞”字时,C类学生要会认识“飞”字;B类学生可以学会词“飞机”;而A类学生要求会说一句话“天上有飞机”。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教学目标,也是要经过十遍、二十遍的反复教学与练习,才可能学会。但她从来没有气馁,即使到第二天,学生们又忘掉了学习内容。她也会不厌其烦再十遍、二十遍地教,以争取让学生早日学会。她通过对学生的个别化的了解,进行个别化的教育。
除了教授知识外,如何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特教老师的重要工作。
在宋玉兰所在的寄宿班里,叠被子、刷牙、洗头、洗脚、洗衣服、扫地,拖地,提水、物品摆放等等生活琐事,都是老师们一件件的给学生示范,让学生领会,甚至要手把手地教。
由于聋哑学生听不到称赞的声音,每当学生们做对、做好的时候,宋玉兰就伸出大拇指,点点头,此时孩子们就会满心欢喜,还自豪地朝其他人扬扬脑袋。
渐渐地,宋玉兰发现班上孩子们的改变,他们不再吼叫,行走端正,礼让老师,穿戴整洁。教室宿舍也被打扫干净,生活用品摆放整齐有序。孩子们会给老师杯子里加水,抢着倒垃圾,给发烧的同学敷冷水毛巾,照顾新来的同学……
生活中,宋玉兰和孩子们同吃同住,领着他们打饭,陪着他们玩。每到周末,在老师的指挥下,孩子们合作洗衣服、床单、被套等,年龄大的洗,小的晾晒,比正常的孩子做得还好。闲下来,老师和学生们会一起看电视,用手语交流剧情。
“我希望永远不要有特教班,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但如果有一个孩子需要我,我就做一名特教老师,如果说这是一场修行,我会一如既往,坚持到底。”宋玉兰说。
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比上年增加45所,特殊教育在校生为66.59万人,比上年增加8.71万人,增长15.1%。
此外,为了让不能到学校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全国多地学校开展了送教上门的探索。截至2018年,送教上门的受益学生为11.64万人。
自1995年开始,“送教上门”就成了陆振华每周的“必修课”,这一“送”就是20多年。
钱某是张家港市塘桥镇一位大龄聋人,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到校上课,陆振华利用星期日时间送教上门,连续3年,直到他建立幸福的家庭。20多年间,陆振华送教的足迹遍及常熟10多所普通学校。目前,他带领近百名志愿者,为常熟市近60位重残儿童开展送教服务。
陆振华1973年师范毕业后,开始从事特教工作,并参与了江苏省昆山和常熟两所聋校的创建。2009年起,陆振华每个双休日都在常熟市虞山镇枫泾社区开设专门的特殊教育辅导室,为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康复指导,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就业咨询服务,每年服务残疾人士上千人次。2013年5月,他被虞山镇方塔管理区聘为特教辅导员,并开设“善爱之家——陆振华工作室”,主持全区残疾人士教育服务工作。
2004年2月,常熟市成立了全国首个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陆振华每天奔走于乡镇各学校之间,进行特殊教育巡回指导,每天走访两所以上普通学校。在他的带领下,残疾儿童入学率从60%提高至100%,全市84所普通中小学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资源教室全覆盖,构建了县域“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
2012年2月,他从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退休,并成为这里的特聘顾问。每天为残疾儿童服务3个小时以上,每天晚上网上工作2个小时以上,为本市乃至全国特教工作者提供咨询服务。
对于世界来说,这些特殊的孩子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就是整个世界。而特殊教育工作者就是这个世界的勇者,带领这些不幸的孩子们走出荆棘地。
让学生在社会上挣得一席之地
很多家庭为了子女求医治病而倾家荡产,自身的不幸造成经济的贫困使得残障人士的生活更为艰难。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0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对广大贫困群体而言,就业稳,收人就能增加,脱贫才更有底气。对于贫困残障人士及其家庭而言,稳定的就业成为他们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条件。
贯建敏曾是东丽区明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1989年,她从普教调入特校,开始了23年的特教生涯,直到2012年退休。
她所面对的是一批批弱智残疾学生。为使学生将来自食其力,能在社会上挣得一席之地,贯建敏在工作中注重对大龄学生进行职业陶冶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让学生们掌握一门劳动技能,为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求职奠定了基础。
在一组50多名毕业生中,有10多名女生完全能承担家务劳动,20多名农村学生和父母在地里劳动,还有10多名学生在街道、残联的帮助支持下,分别找到了较适合的工作。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每月有一定的收入,过上了与正常人同样的生活,实现了弱智学生的人生价值。
1999年9月至2000年,贯建敏进行了重复性实验,证明了弱智学生对烹饪、缝纫制作的可操作性,并把经验推向全国。在东丽特教素质教育现场会上做了展示课,一些学生学会了裁剪、缝制和整烫红领巾及烹饪技能,制作红领巾千余条,能做出十几种菜。
2016年9月开始,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始对大龄特殊儿童进行职业教育谋划和探索,重任再一次落在张兴柱的肩头。
为使学生学到适合的职业技术,张兴柱辗转多地学习职业教育知识与技术、考察职教设备,选择适合的职业课程,基于学生需求、市场需求、特色发展,开设了对接产业、贴近市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专业,先后开设了芽苗菜加工、手工皂制作、手工编织、洗车、暖棚种植等5门职教课程。
张兴柱带头学习探索职业技术,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按照学生个体就业不同需求,提供全程支持服务,形成完整的专业化课程体系,使20多名学生获得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
他积极与爱心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探索出“个性化教育-职教基地-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让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通过劳动获得更好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样,在权存莲30年的工作生涯里,虽然班上的毕业学生不算多,但他们大部分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她莫大的欣慰。
其中,毕业生郭某某现在是西宁欣鑫铝门窗厂工人,工资虽然少一点,但已能自食其力;赵某某在家人的鼓励下学习电脑电子排版,在一家印刷厂做电子排版工作,虽然工作比较累,但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另外有四名学生在2016年4月成为新疆巩盛纺织厂的职工,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
近年来,中国残联协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先后出台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自主就业创业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等多领域、多渠道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扶持。
有数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残疾人就业总体规模与结构趋于稳定,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30万人以上。就业已成为残疾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贫困残障人士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更加殷实、更有尊严的生活。
宋玉兰说道:“我做的是琐碎小事,培养的也不是栋梁之材,但在我的努力下使他们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社会人,这是我最大的成功与喜悦!”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青海实现铝加工企业重点执法事项涉及隐患问题100%清零
中新网西宁3月4日电 (孙睿)记者4日从青海省应急管理厅获悉,青海实现铝加工企业重点执法事项涉及隐患问题100%清零。
近年来,青海省坚持以绿色转型为方向,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基本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低消耗、少排放、高效益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
青海省应急管理厅安全生产执法局局长曹林宝介绍,2020年,青海省安全生产执法工作持续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严格执法的能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青海省应急管理厅安全生产执法局实行执法闭环管理,在钢铁冶金、铝加工、粉尘涉爆、有限空间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实现全省铝加工企业重点执法事项涉及隐患问题100%清零,非煤矿山违法发包、安全设施“三同时”履行不到位等突出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工贸行业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法制意识得到提升,安全执法工作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防范遏制事故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检查组聚焦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七类内容,对标对表从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现场检查,全面查清并制作企业存在的隐患问题清单,严禁熔炼炉系统、铝水铸造流程、冷却水系统存在未整改的违法行为。同时,检查组对个别企业存在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问题进行了立案调查。”曹林宝说,目前,青海省内涉及深井铸造工艺的铝加工企业共11家,其中甘河工业园区5家(1家在建)、大通县4家、民和县2家。
曹林宝表示,2021年,青海省应急管理系统将加快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减少多头重复执法,减轻企业迎检负担,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深化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紧盯重点地区、重点企业,严厉打击主体责任不落实、重大隐患不整改、明知故犯恶意碰触红线等典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行为,综合运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黑名单”、失信联合惩戒及刑事移送等法律手段,加大事前事后违法行为查处力度,让守法者无事不忧、对违法者利剑高悬,营造公平公正的安全生产环境。(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程田青:中德制造让生活更美好
晚报之星 程田青
山西中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程田青,1962年生,山西省长治市人,山西中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常委、山西省工商联副会长,长治市人大代表、常委,中国金属结构协会门窗委员会理事,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门窗委员会副会长、特聘专家,山西省塑料行业协会会长,中北大学客座教授。
2019年3月20日,2019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在此次发布会上,山西中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入“500强房企首选供应商服务商品牌”,中德塑钢型材在塑钢型材类名列第4位、中德铝材在铝型材类名列第8位、中德管业在管材管件类名列第10位,再次全部跻身十强之列。
而这已是中德集团连续第二年获得“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首选供应商”荣誉。
2019年4月28日,5年一次的山西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山西大剧院隆重召开,中德集团获得“山西省模范单位”的殊荣。
风雨创业路,回眸多奇崛。从2001年投资580万元开始生产塑钢型材,到如今成为一家拥有塑钢型材、塑料管道、铝合金、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四大支柱产业,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总资产达10亿元,年产值近16亿元,员工2000 余人,集团下辖8个全资子公司的现代化民族民营企业,位列国内同行前五。 谈起企业成功的心得,程田青谦逊地说: “如果说还算成功的话,我只不过是比别人多想了一点,比别人多学了一点,比别人多干了一点。 ”
2014年3月,在全国政协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程田青受到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9年9月,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到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参加了国庆观礼。2017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长治考察时对中德门窗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8年程田青当选奥运会火炬手,2019年当选二青会火炬手。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山西省功勋企业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治市特级劳模”等荣誉称号。
在中德集团有一座独特而颇具魅力的博物馆——“门窗博物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门窗为收藏和展示对象的博物馆,馆内现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木制、钢制、铝合金、塑钢型材等各类门窗六大类数十种,可谓古今荟萃、南北汇聚,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而青年时代的程田青,正是通过研究门窗找到了创业的灵感,确立了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中学毕业后,蹬过三轮,学过绘画,进过阿语学校,摆过台球,后来又被市建招工当了一名泥瓦匠,再往后又跑过运输,卖过服装,经营过钢材……熟悉程田青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然而,正是这种“不安分”,滋养和丰盈了程田青喜欢创新和挑战的个人品质,在创办中德集团后,他进而将这种品质内延和转化为企业的品质。
2000年,程田青经营的通达装潢有限公司由起初经销铝合金型材到后来经销PVC异型材,一路红火,已是我市铝合金经销市场规模最大的公司,年销售额愈千万元。红火的生意又一次触动了程田青那根天生爱“折腾”的神经,他决定从经营领域向生产领域转变,要做PVC塑料异型材的生产商,可当时仅我市就已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同类企业6家。
能否从市场的缝隙中闯出一片天地,没有人能说得清,更没有人能给程田青肯定的回答。而程田青“固执”地认为,只要靠不断开发适合需求的新产品,打好客户至上的服务牌,就一定会有市场,就一定会成功!
主意拿定之后,程田青开始了紧张而细致的谋划。他远赴沈阳参加行业年会,到国内多家型材生产知名厂家取经,高薪聘请国内顶尖技术人才……
程田青一向坚持“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理念,面对一无资金、二没场地的状况,长年在银行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发挥了作用,通过长治农商银行他获得了第一笔贷款。然后又在潞华拖拉机厂租用了半个车间,购置了两条生产线,向供应商赊欠60吨原材料——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2001年11月18日,投资580万元的中德塑钢型材有限公司在那个寒冷但充满希冀的冬天正式起航。
精准扶贫彰显企业爱心与担当。
18年来,中德集团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突破陈规,自主创新,使新产品不断涌现。2003年,公司研制开发的塑胶共挤(双密封)型材,在山西省首次实现了密封胶条和型材的一体化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抗老化性和抗渗透性,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以绝对的品牌优势出口蒙古国,在市场上引起轰动。
不到一年,新产品又接踵推出,在火爆的市场再度掀起波澜——中德集团精心打造的“铝塑复合(断桥隔热)型材”又撩开了面纱。这是更有创新性的品牌产品,它集中了铝合金型材及塑钢型材的优点,隔热、隔音效果十分显著。之后,为满足客户对型材颜色多样化的需求,中德集团相继开发了毛塑共挤(四密封)型材、彩色覆膜型材、彩色通体型材等,真正实现了中德型材的多姿多彩,为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一年后,中德集团再度把眼界放宽,组织科研小组对西藏、青海、新疆和海南等地区高紫外线辐射这一特点进行技术攻关,研制出一种具有很强抗紫外线和耐高温性能的耐候型材。2006年5月,中德型材一举中标西藏拉萨、羊八井、当雄三个火车站。连战连捷,2007年2月又被奥运工程自行车场馆选用。
产品的不断创新使中德集团在市场上、在行业中拥有了显著的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适销对路的经营策略,让中德型材挺进东北、西北、西南等各大市场,迅速成为建材行业的后起之秀。
2009年,投资1.2亿元的中德型材四川公司在成都温江成立,接着又相继在青海西宁等地建厂扩产。产品继出口蒙古后,又以自主身份出口泰国、俄罗斯、乌克兰、危地马拉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了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拓展,形成了“立足山西、辐射全国、跨出国门”的营销格局。2013年,中德集团成为山西省首批“外贸出口升级示范基地”。
目前,中德集团的塑胶共挤、彩色ASA复合共挤、铝塑复合型材(断桥隔热)、浮雕拉丝共挤型材、平移密封王等产品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塑胶共挤与彩色ASA复合共挤技术的运用,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三机一体化”型材挤出,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一次次延伸,一次次飞跃。依靠产品和技术创新,中德公司真正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创新的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材料科技公司与北汽强强联合。
工人在进行铝材立式喷涂。
“模仿别人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没有自己开发的产品,只能和别人打价格战,最终是死路一条。”程田青认为,想要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必须创新、必须开发自己的产品,而开发产品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上,“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的理由”。
18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德集团正是牢固树立这样的理念,抢抓机遇、扭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迎难而上,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积极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用科技创新推动深度转型升级,擦亮品牌,赢得市场。目前中德集团已拥有两大研发技术中心,获得专利100余项,其中多项专利在行业内具有开创性,获得国内顶级专家认可。
中德集团现在拥有塑钢型材、塑料管道、铝合金、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四大支柱产业,1000余家营销分公司及经销商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集团化管理、区域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新格局,是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塑料异型材标准委员会单位、中国塑协塑料管道专委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汽车轻量化联盟成员单位,山西塑料行业协会会长单位,是国内同行前五。
在中德集团的子公司里,有一个公司名为山西中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中德集团依托十多年积累的新材料技术,与世界500强北汽股份强强联合,以共同研发新能源交通工具为契机而成立,是集团重点转型发展项目。
中德新材料科技公司依托集团资源,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目前已形成1万吨铝镁合金压铸件的产销规模,并拥有中德——北汽汽车轻量化联合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镁铝合金压铸生产线、机加车间、精加工流水线等内设机构,具备国内领先的镁合金、铝合金材料合成技术。
凭借过硬的工艺技术,目前已与世界500强北汽股份、北汽新能源汽车、北汽银翔、昌河汽车、长城汽车,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小米控股纳恩博公司、法国欧朗、富士康等达成业务合作。2018年4月1日,集团启动“中德新能源汽车铝镁合金轻量化(通航配套)二期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生产制造能力。
目前,中德集团是山西省八大产业重点发展规划新型建材集群龙头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塑料异型材标准委员会成员单位,而且是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管道专委会理事单位,集团公司已全面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三大认证。
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中德集团先后与北汽股份、恒大集团、华润集团、富力集团、碧桂园、新希望地产、中建七局、绿地集团、龙湖地产、蓝光地产、北大资源、雅迪电动车、富士康等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围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组织实施技术攻关,进一步形成在国际竞争中能够与顶尖产品相抗衡的精品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能力。
标准化生产车间体现出集团规范管理。
“做事先做人,帮人是帮己”,这是程田青的人生哲学,也是他奉献社会、诚信做人的见证。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程田青深刻认识到,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而且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中德集团始终把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多年来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累计捐款捐物达3000余万元,成为热心公益事业、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企业做小时是自己的,做大了是社会的,回报社会是每一个企业和企业家都应该具备的起码品质。”“追求利润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出发点,但不是其终极目标。中德集团要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任的民族民营企业。”这是程田青的爱心观。面对成功和业绩,他没有骄傲,更多的是对社会、对客户的感恩。
在企业驶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后,程田青把回馈社会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社会送上了一份份来自中德人的温暖。
2006年,中德集团资助贫困大学生数十万元。2007年,为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捐款50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将价值110余万元的安置房塑钢型材迅速捐往灾区。2017年9月,山西光彩事业“太行行”活动中,中德集团又捐赠150万元支持社会光彩事业。2018年教师节期间,拿出300万元投入全市教育系统建设,帮助和支持全市教师队伍工作环境和工作质量的提升。
尤其是2015年以来,中德集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号召,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先后承担了我市潞州区、武乡县8个乡的10个村,上党区4个村,壶关县2个村和四川省宣汉县的精准扶贫,共涉及5个县区、2个街道和16个贫困村,覆盖贫困家庭692户、贫困人口1693人,总投入800余万元,用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基金扶贫、扶贫资金融资扶贫等多种措施,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省市领导和帮扶群众的广泛认可。
中德集团有幸诞生在有着优良经商传统的上党这片沃土和这个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伟大时代。明清时期,潞商就翻越太行,涉足中原,远赴京师,把潞绸、潞铁、潞麻、潞酒、潞瓷等丰富物产源源不断运往大江南北,推动了我国金融业和商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市先后涌现出太行缝纫机、环球自行车、长治潞酒、长治轴承、海鸥锯条、玫玉香皂、锻压弯管机、海棠牌洗衣机等一批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长治人曾经为此而骄傲,为此而自豪。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作为潞商精神的传承者,程田青和他的中德集团在新时代义无反顾地擎起了潞商精神大旗,擦亮“长治制造”品牌,正在建设美丽幸福长治的伟大实践中书写长治人新的光荣与梦想。
18年,程田青的门窗梦终于变成了现实,但他的初心依然未改,醉心于门窗的执著没变。“做世界最好的门窗材料,造全球最优的塑料管道,创行业尖端的汽车部件,中德制造让生活更美好”,程田青和他的中德集团正在追赶世界潮流的征程上一路疾驰。
来源:上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