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西安南大街是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那光溜溜的石板路上,留下了我难以磨灭的儿时记忆。现如今,虽然青石板路面早已拆除,但我儿时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南大街旧景 陶浒 绘
改造后的南大街尽管宽敞气派,现代繁华,但它依然散发着挥之不去的历史韵味。南大街是从钟楼至永宁门的一条大街,始建于隋开皇二年,也是古都西安从钟楼向四面辐射的四条主要大街之一。早在1400多年前,隋文帝建造大兴城时,将隋代皇城的安上门建在了如今大南门的位置之上。这条街也因之得名为安上门大街。这个街名一直沿用了到宋元时期。宋人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说:“宋因之,故其南北相值之街亦曰安上。”元代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中称“寇莱公祠在安上街”。元代的李好文也在《奉元城图》中绘制了安上门的图样。这些便是明证。其名沿用了近800年之后,直至明朝初年,重修西安府城墙时,在此改筑了大南门。明太祖朱元璋钦定大南门为永宁门,取南方永宁平安,无火灾战祸之意。从此以后,便将之改称为南门大街。民国初年改称为南大街。1966年,南大街被改名为反修路。1972年,又恢复了南大街之名直至今日。
千百年来,这条青石板路虽几经修葺,不断拓宽,但仍摆脱不了它狭窄破败的旧面貌。最早的传说是,清代有位晁姓富翁,为清政府捐赠巨资,从终南山间采来石条,用以铺设南大街等道路的路面,以求捐得一官半职。《西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载:“民国初年张凤翙为陕西督都时,将各大街的石条路翻修过一次,全铺成了斜纹的石条路。” “1932年,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时,又将南大街拓宽了一些。”当年,又因南大街与东西木头市十字的石条路面坑洼不平,大雨过后长年积水,路人行走十分不便。虽经几次修补,但始终没有解决积水问题。所以,此处一度也被称为滴水河十字。
在我儿时记忆里,南大街街面很窄,常见路两边行道树之间拉根长绳,挂着跨街的宣传标语。偶遇两辆卡车在这里迎面会车,须小心翼翼才能通过。当时路面铺的是青石板,时断时续,间有沙石路面。因铺路的青石板宽窄长短不一,不足处镶补着短石条和方石块。所以路面凸凹不平,过往车辆不得不缓慢行驶,走起来颠颠簸簸,摇摇晃晃。经长年累月的车碾马踏,青石板被摩挲得光溜溜的,给人印象十分深刻。网友“石门一峰”,在《记忆中的西安老城》中说,“1972年我还不到二十岁,从旬邑第一次进西安城。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新鲜事。那时的南大街不像现在这样宽敞,窄窄的。仅能容下迎面的两辆汽车各自开过。南大街的商铺跟西大街差不多,都是建在石头台阶上。临街的一面也是用铺板代墙,白天卸下来,晚上装上去。路面都是用整齐的条石铺成,马拉着送水的车子在街道上呱嗒呱嗒地走着。”他的《记忆》和留在我心中的模样一般无二。同时,他的说法也在多位久居城南的老人口中得到印证。
儿时,我常常行走在这条光溜溜的石板路上。当年,我父亲在西安公路学院工作,每天上下班必从南大街路过。那时,但凡车辆行人,都径直从南门城门洞出入。一位王姓八旬老人说,解放初,他在位于菊花园的西安菊林中学就读,常年食宿在学校,所以经常到大南门散步休憩。他清楚地记得,当年进城出城要经过两道城门拱洞。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依稀记得,当年瓮城里开有两家店铺,散落着几户民宅。我时常在傍晚时分,穿过大南门的两重城门洞,坐在南门外的大石礅上,向南张望,等待着我父亲下班归来。为的是能顺道坐在他自行车的后架上,一路上享受行驶在青石板路上那份咯噔咯噔的颠簸感。
有一次,我花五分钱在南大街路东的庆丰食品店买了一块麻饼,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不料过马路时,从北边开过来一辆大卡车。那时汽车很少,人们都害怕汽车,遇到有车来就早早地躲开了。我见有车开过来,就急忙往马路对面跑,不料一不小心,被坑洼不平的石板路绊了个踉跄。人虽没有摔倒,但手里的麻饼却被甩出去了老远。幸亏当时的点心都瓷实,麻饼只是摔成了几瓣。我仔细地一一捡起来,装在了兜里。其中有一小块掉在了快车道的石板缝隙里,我冒着被车撞的危险,用手把它抠了出来,吹了吹便放进了嘴里。
那时我心中的一个疑惑是,为什么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中,唯数南大街最短?后来听父辈们讲,城南有座大儒董仲舒的墓。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人们凡是从此路过,无不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就连皇帝打这里经过,也得远离数丈便下马步行。因之,这儿便叫“下马陵”了。但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为秦王统管关中时,他推崇武治,贬弃儒家,所以执意要把董仲舒的墓“赶出”墙外。遂在整修城垣时,数次将南城墙收缩北移,但神奇的是,却始终没能将董仲舒墓隔在城墙之外,因此,南大街较之其他三条大街最短。儿时懵懂,未辨真伪,但至今我仍向外人沿用此说。
还有,当年在南大街玩耍时,听比我大的孩子说,南大街是一条龙脉,钟楼底下镇压着一条青龙,一旦青龙跑出来,就会水淹西安城,不信你把耳朵贴在钟楼中心的砖漫地上,可以听到下边哗哗的流水声和锁青龙的铁链子在抖动时发出的哗啦哗啦的声响。压青龙时没有用完的青石板,就全铺在了南大街的路面上。当时,我们一帮小伙伴望着地上光溜溜的青石板路面,对这一传说是深信不疑。
那时,孩童眼里天地新,对什么都感兴趣。沿街的很多店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最清楚的是坐落在南大街路西的大光明电影院。该影院不知何故,深凹进街面40米许,在大门前裸露的土地上,设有南北两个自行车存放处。我在这家影院看过多场电影。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部儿童动画片。影片的主题歌中唱道:“小河流过我门前,我请小河玩一玩,小河摇头不答应,急急忙忙去浇田。”
对我充满诱惑力的当属南大街第一百货商店了。它简称“南一”。这是间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一层卸下门板便是大玻璃门窗的门市了。第二层是只有木格窗户的小阁楼。房顶是用两出水的青瓦铺就。店面里日用百货、布匹鞋帽和文化用具一应俱全。我常常隔着玻璃柜台一一看过。其中,唯对一双双球鞋艳羡不已,整天做着穿上新球鞋,在小朋友面前炫耀的好梦。南大街北段路东的降子巷也很有意思,也有人称它为糨子巷。巷中修理钢笔、修鞋钉掌、缝补衣服和修锁刻章的小摊排成两行,从早到晚工具的敲打声叮叮当当,来来往往的顾客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的市井景象。
令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这条石板路的路东、东木头市每年正月里的灯笼集市。每年过了正月初五,东木头市的花灯市场就渐渐地红火了起来。从四村八乡聚拢来的贩灯人,沿街一溜儿挂起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形形色色的花卉灯,有方方圆圆的大红灯,有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灯,有能自动转动的玲珑走马灯,还有玻璃灯、人物灯和能自动飞升的祭天灯等。入夜五彩缤纷,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我父亲花一毛五分钱,给我买了一个大红圆灯笼,配了两根小拇指粗细的蜡烛。晚饭后,小朋友们各自挑着自己的灯笼,聚拢在一起,嘴里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个个兴高采烈,十分惬意。
一晃60多年过去了。要说这条青石板路的彻底改造,那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据《西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载:“今年(1981)上半年,拓宽改造南大街的工作已经开始。” 新浪博客在《记忆八十年代的西安》一文中说:“南大街拓宽工程1984年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南大街昔日道路狭窄,破败不堪的面貌。”改造后的南大街全长780米,路宽60余米。沿街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街两行簇新的高楼林立,大型的商场相接,呈现出一派现代商业街的繁华景象。如今,身着时装的年轻人漫步在这条大街上,怎么也想象不到往日那条青石板路的陈旧模样。
俱往矣!远去的那条光溜溜的石板路,带走了老一辈人的记忆,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巨变,也映衬出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西安晚报》2022年08月07日,作者 王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