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在渭河边有个西安市国营草滩农场?这个农场现在叫做西安现代农业开发总公司。
这个农场的创办,就是和一对美国夫妇有关系,这对美国夫妇中的寒春是第一个获中国绿卡的外国人。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政府送给了中国政府400头奶牛作为友谊的象征,当时国民党给延安分了一些。有个电影叫《斗牛》,讲的就是这批奶牛的故事。部队要打仗,没有时间养牛,把一部分奶牛分给当地百姓养殖,叫做“八路牛”。
中国以前没有奶牛,只有犁地牛,产奶量很小。奶牛需要专门的养殖,从饲料到习性都和本地牛不一样。老百姓养不了,后来陕西省政府就把奶牛运到西安,在纺织城建起了中国第一个专门养奶牛的牧场(也有人说是在西郊)。
随后奶牛越来越多,西安市政府就创办了草滩农场。因为三门峡库区移民,把华县(现在渭南华州区)的几个村子搬到了草滩,让村民来养牛,这就是后来的草滩农场。草滩农场有四个大型奶牛场,分别是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牧场。当时中国养奶牛最多的地方不是内蒙,而是西安。
我的一位同学就是从华县搬到草滩农场的移民后代,很多事情都是他讲述给我的。当时的渭河滩在清朝的时候做过军马场,后来一直都是荒草滩,蚊虫多,土地贫瘠,生活条件很差。
阳早原名欧文恩格斯特,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牧民家庭,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牧专业。1946年8月,二十多岁的欧文受《西行漫记》影响,辗转半年到延安并接受了毛泽东的会见。寒春原名琼辛顿,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女核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博士当年是她的小师弟。她曾参加美国原子弹研究的“曼哈顿工程”,后因对杀人武器的厌恶,以联合国难民救助总署奶牛专家的身份,于1948年3月来到中国,经宋庆龄安排到延安从事农牧业技术工作。1949年,寒春和阳早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结为夫妻。
解放战争期间,他俩先是在山西经管着奶牛,这些奶牛是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转移到山西避难好的强壮的奶牛,之后带着83头奶牛,来到陕北定边县和内蒙古交界的三边牧场。
1952年,阳早任西安市牛奶厂副厂长,第二年,又调到西安市奶牛场任副场长,寒春任技术员,二人1966年调北京工作,在陕西一共工作了近20年。
阳早和寒春来到西安的时候,他们带着几百头奶牛。他们对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响应是:“让贫奶的中国人都喝上新鲜牛奶”。这几年,新中国的第一代儿童喝上了他们生产的牛奶。
在西安草滩农场,他们没有一点外国专家的派头,而是和工人师傅、技术人员摸爬滚打、同甘共苦。特别是3年困难时期,他们也放弃了特殊待遇,阳早将他的中华烟散给同事吸,自己拿着烟斗抽旱烟。
有关领导照顾阳早、寒春的生活,给他们有一定的食物配给。农场职工的标准是“粗粮不限,粗细搭配”。阳早了解了农场职工的“粗细搭配”比例后,到食堂给自己的伙食也定了一半的粗粮。
当时新中国“一穷二白”,奶牛养殖也是如此。农场最开始用苏联的挤奶机,效率低下。阳早通过朋友买来欧洲的挤奶机,效果很好。于是他们就带着技术员将挤奶机大卸八块的,对各个部件进行研究,用铝材做成模具,多次试验成功后就仿制。由于缺乏机器部件,他们甚至自己动手制作,我同学的父亲就记得他们手工打造一个专用螺丝,叮叮当当,一直砸了一天。
随后,阳早又开始研究挤奶台、储奶罐等。寒春是学物理的,在畜牧机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当年改进的铡草机农场现在仍在生产,一年能卖出去几百台,至今仍是草滩农场乳品机械厂的主导产品之一,许多工人仍在依靠这些卖出去的铡草机领工资。
当时农场的农业工人,说起这对夫妇,很是感慨,说大家都不把他们当外国人看,平时吃穿和大家一样,“就是脾气倔,认死理。”对工作很认真,不管平时再好的关系,如果工作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办,他照样批评,丝毫不给面子。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不理解,后来就见怪不怪了。
在草滩农场工作期间,阳早和寒春先后生了三个孩子,大儿子叫阳和平,二儿子叫阳建平,小女儿叫阳及平。三个孩子都在农场长大,上农场的子弟中学,和农场的职工子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没事喜欢串门,又一次老大还跑到几公里外职工的亲戚家,惹得村里人看新鲜。
上世纪90年代,西安、北京、上海的奶牛养殖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阳早、寒春功不可没。
1966年 “文革”开始,寒春和阳早调到北京搞翻译工作,离开了西安,临走时,他们将自己家的留声机、收音机等物品交给了农场,将扳手、钳子等工具留给了农场的同事。
到了北京后,他们强烈要求重返农场,后来继续从事奶牛养殖研究。中国奶牛场管理专家梁子哲,这样评价阳早和寒春的贡献:“他们直接推动了中国奶牛业乃至乳业的发展……堪称中国奶牛业的袁隆平。”
2003年12月25日,阳早因肺部感染离世,享年85岁。在新华社发布的讣闻中,寒春执意要求加上一句“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她说这是为了表明她和阳早的信仰。“我们在中国呆了一辈子,不是为养牛来中国,而是为了信仰。”
阳早生前立下遗嘱:“不举办任何悼念活动,骨灰用最简单的办法处理。”寒春也主张丧事从简,让同事不要给阳早买骨灰盒,用塑料袋来放骨灰。同事们不忍心,买了个最便宜的骨灰盒,为此还惹得寒春生气。
阳早和寒春的子女,遵照其父母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建墓碑,把两位老人的骨灰撒在了陕西和内蒙交界的三边牧场旧址,散在广袤的草原上。
2004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绿卡”制度,当时还健在的寒春成为第一个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人。
他们曾经工作过的西安草滩农场在1996年,经西安市政府批准,在原国营西安市草滩农场基础上,成立了“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牛场进入了现代化农业发展时期。
现在在公司南侧还有阳早和寒春的旧居,一棵大柏树下,两间简陋的瓦房,曾经还住着草滩农场一户职工。场里人说他们最早住的房子更差,这还是为了他们美国的亲戚探亲准备的。
西安的发展现在很快,增加了大量的新人口,知道这个国营草滩农场的人都不多了,有些事情再不记下来,就会湮没到历史的灰尘中。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