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高38米,八面五层仿古楼阁式框架砼结构。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重建,紧邻嘉兴市北郊河与大运河杭州塘……
学绣塔,就这么静静矗立在秀洲区运河文化公园内,成为大运河,自杭州、桐乡进入嘉兴的标志性建筑。
南宋时期的秀水文人张尧同的著《嘉禾百咏》中有学绣塔诗一首:“孤塔岧峣立,犹传学绣人。五湖如好在,针线不胜春。”(附考:塔在三塔西二里,相传西施入吴学绣于此)可知学绣塔至迟在宋代或宋代前己建。
重建后的学绣塔前立碑一方,正面镌“学绣塔”三字,背面是碑文,碑文如下:
“据历史记载,范蠡偕西施从越国到吴国都城苏州途中,西施曾在此地学习刺绣。学绣塔将作为吴越文化的载体,再现西施在当地活动的历史场景。学绣塔呈平面八角形,地上面为五层,建筑面积约二百零三平方米。学绣塔塔身为钢筋混凝土仿木楼阁式结构,全塔总高三十八米。”
2016年9月,秀宏公司在对运河文化公园进行养护的同时,投资50余万元实施学绣塔修缮工程。修缮工程于2016年11月8日开工,2016年12月22日竣工验收完成,工程主要内容为门窗护栏扶手等结构的修复油漆工作、外立面的打磨粉刷工作及学绣塔亮化设施的提升工作。
修缮后的学绣塔增加了塔身的亮化,夜晚的灯光温暖而不刺眼,如大运河边竖立的一盏明灯,给运河公园增添了美感。
关于学绣塔,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想必就是围绕在它身上的众多传说,为它平添了几分神秘。
传说之一:
据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仙人在西天佛国肩挑四座宝塔去东海佛国,腾云驾雾不多时就到靠近嘉兴这个地方。这时感觉到担子有点“头轻重”,就放下担子,回头一看,扁担的一头只剩下一个塔了,另一个塔掉落在二里路以外。担子头轻重是不能再挑了,他就把三个塔都留在那里不要了,所以就有了三个塔,就是人们称的三塔。掉落在后边的那座被叫做落绣塔(即学绣塔)。塔有七层,塔北隔清水塘是农田,塔旁有庵堂一座。南有长堤与运河相隔,所以长堤也名学绣堰。
传说之二:
学绣塔又相传与西施在此学习刺绣有关。嘉兴自古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刺绣流传久远。在嘉兴西郊有一个地名为学绣里,意即该处学习刺绣的女子颇多,刺绣成为当地的一种传统。青年男子择偶时,如要看对方姑娘手巧不巧,首先就看她的刺绣活做得怎么样。嘉兴的刺绣始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夏,吴王阖闾领兵南下伐越时被越将击伤而死。夫差继承吴国王位后为报杀父之仇讨伐越国,越败,越王勾践也成为俘虏。三年后勾践被吴王放归越国,勾践立志报复,范蠡以美人贡吴配合勾践复国。西施是越国诸暨人,原是浣纱女,没有文化,范蠡选中这位美貌的姑娘后,先让她在槜李居住三年,使她在吴文化的熏陶下生活,还聘请教师教她读书识字、学习吴语、苏绣、学唱吴曲、学习吴地歌舞、吴宫礼仪等,以适应以后在吴王身边的生活。其中学习刺绣的地方就是在学绣里一带。后人为了纪念西施学绣一事,就在此地建起了一座“学绣塔”。
传说之三:
相传“学绣塔”又与一位善良的江南女子有关。学绣塔其实还有一个名字:鹤秀塔(也称岳秀塔,嘉兴方言中鹤与岳同音)。关于鹤秀塔,有着一个有情有义的美丽传说。清代当地文人于源所著的《灯窗琐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清代顺治年间,嘉兴城西有个大户人家的婢女,名叫鹤秀(有称岳秀)。当时,有个裴姓书生来到浙江寻找亲戚,一时没有找到,准备返回家乡。但厄运来临,在返家的路上,裴生遭遇强盗,身上仅有的一点钱财被劫掠一空。裴生走到嘉兴城西的荒郊野外,饥肠辘辘,倒在路旁,“呻吟卧道旁,饥欲死”。也许是命不该绝,正当裴生奄奄一息之时,正巧鹤秀奉主人母亲之命,拎着一只食盒去给小姐送吃的东西。看到路旁奄奄一息的裴生,鹤秀将食盒中的食物拿出来给裴生。得知裴生要返回家乡而身无分文,鹤秀又将自己头上的簪子及耳环解下来送给裴生以作盘缠。鹤秀回家以后,因为食物没有送到,而且其身上的饰物也不见踪影,主母便起了疑心,怀疑她在外面可能有相好或是其他有什么勾当,于是对她进行毒打。事后,鹤秀上吊自尽,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第二年,回乡后的裴生高中进士,被委派到浙江做官。不多时,裴生又被调往秀水县任知县。此时,裴生的夫人刚去世,裴知县希望娶鹤秀为妻。但一打听,鹤秀已故。裴知县得知鹤秀的妹妹刚到出嫁年龄,就娶了鹤秀妹妹为妻。“知已死,有妹及笄矣,乃娶为继室。”裴知县后来在鹤秀救他之处建造了一座塔,名字就叫鹤秀塔(岳秀塔),以纪念那位心地善良的姑娘。
回首历史,大运河聘聘婷婷流淌千年,而关于学绣塔的记忆,在文人墨客的诗句里,在历代志书和地方史料里从不曾间断。
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有诗云:“学绣女儿行水浔,遥看三塔小如针。并头菡萏双飞翼,记取挑丝色浅深。”并附记:城西学绣里,俗传西子入吴,刺绣于此。)记录了嘉兴学绣里女子在明末清初保持有刺绣传统。
清谭吉璁有诗云:“水市花船一样窗,龙渊学绣一条江。凭谁移个龙渊塔,学绣村边也作双。”
清末民初嘉兴文人吴受福也有学绣塔记载:学绣堰在秀水县西南九里,旧传西施学绣于此,故名,今为学秀,讹也。诗云:“越王不教壮士战,但教西施压针线。馆娃宫筑犹未开,槜李又起梳妆台。学成刺绣持何用,吴国幅员待剪裁。君不见,西施停针台上卧,十万横磨锋已挫。可怜锦绣好河山,却被美人暗挑破。”
元·至元《嘉禾志》记载:“嘉兴县学绣堰在县西南九里,旧传西施学绣于此,故名学绣。今为学秀,讹也。”
明万历《秀水县志》也载有学绣堰有“古塔”。清《嘉兴府志》则标明了学绣塔的地址,位于“嘉兴西南九里”。
清乾隆年间徐承烈所著的《听雨轩赘记》载,嘉兴是吴越争战之地,历史古迹多,尤其是和西施相关的古迹更多。最知名的西施古迹就是学绣塔。在嘉兴西南约九里的运河边,有一条二面临水的长堤,长堤南临大运河,北依清水塘,一座古塔孤零零的立于长堤之上,这就是学绣塔。
数不尽的嘉禾烟雨,说不完的吴越春秋,朦朦胧胧的江南的样子,看看大运河边的学绣塔仿佛一切都有了实景。
(原标题《江南秀韵|你且来听,这学绣塔里的嘉禾传说》。编辑王杭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