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泉州古城西街的保护和发展是绕不开的话题。过去的一年,这条街在交通、业态、景观等方面均有提升。在刚过去的元旦假期,西街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面对络绎不绝的人流,西街是否做好了准备?
(泉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魏亚莉)
走在西街,我发现这一年多来,西街的变化确实不小,路面变得平整,一些破旧的店面进行了修整,越来越多的泉州古早味小吃聚集在一条街,不过,随着人流量增多,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刚才我从钟楼往开元寺方向走了一小段就发现,虽然环卫工刚打扫完,但地板上已经能看到垃圾,而到了晚上食客增多后,随地丢垃圾的现象也更明显,除了环境卫生,道路交通也是一个问题,在交通高峰期,一些车辆快速穿梭于人流中,让步行旅游的人有点措手不及。
(游客)
我是想拍一些古建筑加上行人很有意境感,突然蹿出一辆自行车或电动车,就感觉很影响画面感,还影响别人的行路。
沈阳的李女士初次来泉州,在西街观光时,她基本靠手机导航,走到西街旧馆驿巷口,她被免费奉茶的温情故事打动。
(游客)
有免费的茶,就把它拍照,想放到网上,把这种爱传播一下。
(泉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魏亚莉)
有一次我在逛西街的时候,有一名外地游客问我,这附近除了开元寺还有什么可以逛的景点,其实,不少外地游客都有同感,就是逛完开元寺后,就不知道该去哪了,而作为泉州人,也不一定能说出所有深藏于小巷内的历史风貌。泉州西街作为千年古街,仅仅是列入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0多处,而在小巷,还有很多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在西街我注意到,大多数小巷有路牌,以及文字介绍,但在西街路口并没有综合导览图。
(市民)
在街口可以有一个大的像地图一样的牌子, 他们游客进来逛的时候,可以知道到哪个景点,要有个图标 这样大家进去逛,这样就很好。
在开元寺门口,不少游客观赏完千年古寺,便准备离开西街,赶往其它景点,一些游客因在这条古街上,没能看到泉州的非遗展演感到可惜。
(游客)
像我去成都,当地有戏曲表演,像在福建,也希望有这种动态的表演,在某个寺庙或某个景点,我们能看到,这样最好。
(市民)
因为现在这些都比较零散,如果能整合到西街这条街上是蛮好的,比如木偶、茶艺、或者是高甲戏等。
几年前说起西街,大家想起的关键词大概是开元寺、和老字号,如今说起西街,不少人还会提到青年旅馆、图书馆和文创商品,悄然变化的古街要如何走出一条突围之路呢?对于未来西街的发展,泉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泉州古城旅游逐步升温。2018年国庆期间,西街累计人流量46.65万人次,日均人流量6.66万人次。然而,西街的交通、卫生管理,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迫在眉睫。记者从泉州文旅集团了解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将于春节后开放,项目选址于西街219-223号店面,改造后的游客中心将集服务、展示、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向周边景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景点讲解等旅游相关服务。
针对西街的综合管理, 人大代表傅小斐建议,可以探索“街长制”的模式,在每一条街道设立街长,负责协调相关事项。
(人大代表 傅小斐)
有一个长效的机制,有专门的执勤人员,长期在那监督管理,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否则只靠执法部分的定期抽查,是达不到管理的实际效果包括卫生交通,疏导,还有对游客的引导,这方面都能起到一个作用,包括街道治安。
曾在西街裴巷生活八年的政协委员吴瑜瑜,欣喜于这些年来西街的变化,她认为,西街成为历史文化活化石,光有古迹、古厝不够,还要着重保留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以及提线木偶、南音等“活”着的艺术形式。
(政协委员 吴瑜瑜)
引入类似于小型文化传承人工作室,可以是独立的,或者合在一起的,地方比较大 几个合在一起,可以挖掘它的故事。
西街的保护应该是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保护,吴瑜瑜建议,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引进文创业态,结合社区营造,探索运营模式,实现城市文化遗产从资源到资产、资本的转型。
(政协委员 吴瑜瑜)
现在就是感觉很原始,比较传统 没有一些包装,其实可以政府引导他们做一些事情 比如宣传一些美食,包括它的来源,甚至可以挖掘它的一些故事,或者延伸到它的开发地,像县市的美食,这样也可以拉动整个泉州的旅游 。
(泉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魏亚莉)
泉州,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这是白岩松对泉州的评价,我想,泉州的魅力不只在于星罗棋布的名人故居、宗族祠堂,还在于泉州的人、泉州的故事,身处泉州的我们,我们可以在骑车经过西街的时候放慢车速,可以成为西街的一名义务讲解员,可以扎根西街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都将让这座城市更有魅力。
本台记者:魏亚莉,卓立人
【无线泉州】编辑:肖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