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最后的“炉火守望者”——吉林老铁匠打铁58年 打出坚守淬出敬畏

一间低矮窄小的平房,可见的是陈旧褪色的门框和暗沉的墙体,穿过门缝的冬日阳光在水泥地面留下光亮,让阴暗湿冷的房间有了一丝暖意。屋内的墙面、台面、地面被各式铁具占满,这就是老铁匠田洪明的手艺与营生。

“藏”在胡同深处的铁匠铺 老田用传统工艺打铁

1970年,18岁的田洪明挑着图片中“吃饭的家伙”来到了东北。(康世奇摄)

风箱上的“锤头生碧玉 炉内炼黄金”道出了匠人的过硬本领和自豪。(康世奇摄)

在长春市二道区吉林大路和世纪大街交会处北侧一条小胡同深处,“藏”着一间铁匠铺,铺面很不显眼,不是特意寻找,很难让人发现。

67岁的田洪明时而烤火取暖,时而归拢着屋内的摆设。

“生意着实有点淡。”田洪明搓搓手,一脸赧然地说。

毛线帽子、灰白工作服、皮质围裙,是老田在冬季的工装标配。见无客上门,他打开了话匣子。“我6岁时没了父亲,7岁开始给做铁匠生计的爷爷干零活。”老田说,“可以拉风箱后,意味着师傅——也就是我的爷爷愿意收我为徒,那才算是入行了,但是离真正会打铁还差得远呢。”

当初,田洪明跟着爷爷学手艺是为了能有口饭吃,而后来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打铁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技术活,要能吃苦,还要有悟性,真正能出徒的人并不多。”老田说。直到现在,当初学艺时头上、手臂上被炉中飞溅出的火星和铁锤捶打激起的铁屑留下的伤痕依然清晰可见。

田洪明手握响锤还原打铁古老工序。(康世奇摄)

一把响锤将田洪明的思绪拉回过往。(康世奇摄)

说起传统的打铁模式,老田黯淡的眼神顿时有了神采,“真正的打铁都是师傅和徒弟配合完成,打铁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只有师傅手中的‘响锤’叮当作响视为指挥的语言。”根据师傅的敲打节奏,徒弟们手拿几十斤的大锤,交错起落,完成打铁工序。

1970年,学有所成的田洪明挑着挑子,坐了3天3夜的火车,从老家山东诸城来到东北,那一年他18岁。

批量化生产的工业时代 手工作业者坚守初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铁匠生意红火的时候,“那时候我一年至少能打八万件铁具,从早上六点开工到晚上六点,起早贪黑,跟着我的至少有五六个徒弟。”凭着高超的手艺和热情的服务,田洪明在东北扎根近半个世纪。

墙面上密密麻麻地挂着锤子、抓钩、砍刀、锄头、斧头……铁具无声,见证着曾经的红火生意。

密密麻麻的铁具见证着昔日的红火。(康世奇摄)

干活的家活什一直伴随着田洪明。(康世奇摄)

密密麻麻的各种小零件。(康世奇摄)

各式难觅踪迹的老物件在此亮了相。(康世奇摄)

名为“老君炉”的火炉正是田洪明对打铁行业的心存敬畏。(康世奇摄)

然而,2000年起,流水线批量化生产的铁具凭借着价格低廉、工艺精美的优势,快速席卷市场,纯手打铁制品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工业化的潮水冲击着手工作坊的一叶小舟,老田苦苦支撑,依然沿用古老的打铁模式,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位上门顾客。

生意开始走下坡路,铁匠这一身份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几个徒弟已经把打铁当做了兼职,白天跑完活才能回到铺子里帮忙。“我也理解,毕竟都是要养家活口的,现在想凭这门手艺养活一家子太难了。”田洪明感叹地说。

新时代下升级打铁技术 走上“私人定制”路线

临近春节,远道而来的张大爷想要制作一个供奉家谱的铁架子。(康世奇摄)

正说着话,老田迎来了这天的第一位客人,沉寂多时的打铁铺子终于活跃起来。60多岁的张大爷从农安县开车专程赶来,找他打制一个供奉家谱的铁架子。

老田说:“手打铁制品虽然不甚美观,但胜在经久耐用,来找我干活的也多是同辈的老人。”

干活不需要图纸,全凭两张嘴。张大爷嘴里描述着、手上比划着,老田时而点头、时而确认,这个活儿很快交代明白了。

开工。老田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精神抖擞,眼神透亮。加炭、生火、下料,看火候……老田左手持钳,将在炉火中煅烧得通红的铁片夹出,迅速放在铁砧上,右手握住铁锤,依据要打制的形状,反复快速大力捶打,还喊着颇有节奏的号子……火花不断迸溅。

煅烧得通红的铁片在不断捶打下“听了话”。(康世奇摄)

高温铁片最终被穿透。(康世奇摄)

高温铁片最终被穿透。(康世奇摄)

淬火的步骤也不能少。(康世奇摄)

经过平锤的压光和打磨,张大爷想要的铁架终于打制完成。

“别小看我们打铁匠,有多少物件都是机器做不出来的,制造业再发达,还是不能完全取代手艺。”说完,老田拿出几件得意之作,“这两件铁具是我2017年给吉林省气象局打制的,它们可以用来拧开观看气象数据设备的罩子,之前气象部门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工厂也做不出来。”

田洪明展示为吉林省气象局手工打制的工具。(康世奇摄)

田洪明展示为吉林省气象局手工打制的工具。(康世奇摄)

很多大单位找到老田,为他们打造铁具,还有北京等地未曾谋面的用户,仅凭电话联系就找他打铁的。

小小的刮痧板是北京一位客户请田洪明手工打制的。(康世奇摄)

无论生意好坏,老田依旧持续地更新、升级着打铁知识,希望可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多年坚守源自敬畏 手艺在今天仍有价值

苍劲有力的双手为田洪明打出了入选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获得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誉。(康世奇摄)

说起打铁的规矩,田洪明滔滔不绝。(新华网康世奇摄)

田洪明的新年愿望是出门讲讲学。(新华网康世奇摄)

“以前打铁是为了有口饭吃,现在打铁是因为市场还需要我,我的手艺还有收藏价值和社会价值!”生意再淡,年近七旬、打铁58年的老田都未曾想过放弃,他立志要做最后的“炉火守望者”,“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会干下去。”

之所以依然坚守,老田表示,是源于内心对这个行业规矩的敬畏,“打铁能否真正出徒不仅是看技术,更重要的是看品行。”如今,老田依旧遵照爷爷留下的规矩,比如不收残障人士和丧偶妇女的费用,赶上中午,还要给他们递碗水甚至一些吃食,“不能因事小而不做,可以说,打铁的这些刚性规矩令我永远珍惜自己的饭碗。手艺人吗,不就是守着这些规矩吗!”

也正凭着这份坚守,老田打出了入选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获得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誉。他告诉我们:“一路走来尽管特别苦,可现在看来,回报的是大丰收,打铁打来了媳妇,又养活了四个孩子,四个孩热爱劳动,我和老伴都很幸福,所以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话真在理儿!”

春节就要到了,老田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有个更好的打铁环境和更多人的加入,也想有机会能出去讲讲学,讲讲关于打铁这份老行当,让这门手艺不被人遗忘。”

“在这样的环境干活,苦不苦、冷不冷啊?”聊到最后,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田大笑着说:“不苦啊,因为我热爱!”(郭聪)

铝合金门窗品牌

别墅门窗品牌

别墅门窗

高端铝合金门窗

上一篇: 要做到区域最好
下一篇: 要在餐饮业中快速前行?选择创绿欧匠做餐厅的发动引擎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