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连日来,龙门县内春雨朦朦,在龙田镇江冚村的水稻种植基地,一辆自动插秧机正在高速运作。随着一株株秧苗整齐的插入田中,一旁的江冚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育才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年是张育才在江冚村驻村扶贫的最后一年,这个水稻基地是他筹备已久的项目,也是他希望为村民们留下能长效致富的项目。
扶贫工作中,找到“穷根”,授人以渔方能实现整村脱贫而不返贫。三年多来,张育才与村两委干部积极寻找和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同时,摒弃了让村民“坐等分红”的形式,通过各种生产奖补政策让大家“动”起来,富起来。
为有劳动力贫困户提供生产奖补
2016年,在惠州市烟草专卖局任职的张育才来到了江冚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尽管已经不是头一次跟扶贫工作打交道,但是当时村子里的情况还是让他感到肩上的重担。
“当时发现在村里大部分村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跟全市许多地方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张育才告诉记者,江冚村下辖17个村小组,人口大概2100人左右,全村贫困户共30户,其中有劳动能力的有15户。同时,由于村中缺少产业,扶贫工作压力大。
随后,他开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江冚村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更深的认识。
2017年,时值江冚村村两委换届,张育才与新一批村两委干部一同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确定了江冚村三年帮扶总规划和制定了“一户一策”、“一干部包一户”的方案。
“要帮助贫困户脱贫,首先要树立他们对生活的信心,要帮助他们解决当前最迫切的需求。”张育才介绍,近年来,村委一方面落实贫困户生产发展奖补措施,根据15户的贫困户的意愿,为每一户有劳动力贫困户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奖补。同时,转移输出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通过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大部分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帮扶前的4000-5000元提高到现在的9000-15000元,实现脱贫。
“只要肯努力,今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苏昔连是江冚村下塘村小组的贫困户,早些年,由于丈夫不幸因车祸去世,她开始独自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自己只能在外面打点零工,没有固定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上高中的大女儿看我辛苦,好几次提出过要辍学。”回想起三年前的那些日子,苏昔连的话语中仍能感受到一丝辛酸。
幸运的是,通过江冚村“一户一策”帮扶举措,她在村里找到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无需外出打零工,家中也开始有一些简单的种养。最让她欣慰的是,女儿已经考上了大学,并且在张育才的帮助下,参与了龙门县的医疗专业学生资助项目,学业和今后的就业都有了保障。今年,村里准备搞水稻种植项目,苏昔连家有两亩种植面积,在她看来,只要肯努力,今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同样对生活充满盼头的还有村民朱浩昔。此前,其妻子因为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加上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他一直都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多年来一家四口都住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泥砖房里。当初,张育才上门了解情况时,朱浩昔向他袒露了心声,想家人住上像样的房子。同时,自己是党员,不能拖后腿,他希望能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早日脱贫。
随后,通过建档立卡,张育才帮助朱浩昔在内的17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搬入新居。了解到朱浩昔有一手水电工的技术,张育才又多方奔走,在龙门县城为他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我现在基本上是一个人干两份活,虽然比较辛苦,但收入也很可观,我就想着一定要好好干,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朱浩昔说。
茶叶+水稻将成村庄特色产业
2019年,江冚村扶贫工作已经实现了“八有”标准。今年是扶贫攻坚收官的一年,也是张育才感觉压力最大的一年。
“很多时候,总有人问我‘你们在的时候能实现脱贫,那你们走了会不会有人返贫呢’,其实这也是我接触扶贫工作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张育才介绍,尽管江冚村现存一个优质的温泉资源,但还未进行开发,考虑到今后规划问题,很多大型基建无法进行,长效扶贫的发力点在于寻找其他能长期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
“然而,有产业了也不代表贫困户就能呆在家中坐等帮扶。多年的总结,我们都明白扶贫决不能只靠‘输血’,一定要授人以渔,实现‘造血’。”张育才告诉记者,在江冚村的扶贫政策里,是没有坐等分红这一条的。这些年来,除了走访调查,帮助和督促有劳动力的村民寻找工作,他希望通过更多的途径让大家都“动”起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需要付出劳动,才能有补助。因此,挂点帮扶单位在江冚村开始大力推进两个项目,一个是茶叶种植,另一个则是水稻种植。
目前,村中茶园采取“村委+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茶园聘任了两户贫困户进行日常管理。在茶叶采摘时,由于需要大量人手,其余贫困户也可以参与其中,增加一些收入。更加重要的是,引进茶园后,会将茶叶种植的技术带到当地,企业也会帮助和鼓励村民自己进行种植,并进行回收。
相对而言,种植茶叶需要的成本较高,为了面向更多贫困户,水稻种植是江冚村近期发展的一个关键项目。据悉,江冚村村集体的水稻种植基地规模大概有70亩,然后村里贫困户共种植30亩。贫困户跟村里签订协议,前期由村集体提供秧苗、化肥等物资,水稻成熟后再由惠州市烟草专卖局通过村委进行统一回收推向市场。
“一开始,每户贫困户种植面积是两亩,我们算了一笔帐,只要大家踏踏实实的干,每年每亩的收入是可以有4000元左右。到了明年,如果他们觉得自己还可以多种植一点,3亩、4亩也是没问题的,有劳动就有所得。”对江冚村的未来,张育才算了一笔账,他刚来的时候,村集体收入才不到4万元,经过近年来的光伏项目帮扶,加上今年的茶叶、水稻两个项目,村集体的收入应该能上升到50万元左右。
“这个数目是没有扣除帮扶成本的收入,在我们退出后,江冚村就要开始自己‘造血’,所以,种植出来的农产品一定要保质保量。”进入2020年,张育才进村走访的比往年更勤了,他也开始带着村两委干部外出学习,与政府部门和企业沟通衔接。
将来,江冚村的茶叶和水稻种植将不再是扶贫项目,会成为当地特色产业,这些农产品将打响品牌推向更广的市场。
四月的天空仍然飘着细雨,一颗颗水珠沿着嫩绿的秧苗流下,汇入稻田。田边的道路有点泥泞,张育才走在返回村委会的路上,他不时回头看看,在身后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
【记者】林文通
【摄影】梁维春
【作者】 林文通;梁维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