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六十年前我们如何上高中唐山一中琐忆7唐山德盛陶瓷有限公司

七‬、在德盛陶瓷厂参加‬劳动

唐山一中学生的劳动制度 ,犹如上课、课外活动制度一样,长期坚持不懈,在我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唐山一中的劳动课

上图是1966届3班的同学在学生大饭厅前的菜地劳动,我们班的第一次劳动也是菜地,领着干活的我们叫他李大爷,后来革命‬小将说他是“逃亡地主”,不知真假。

下图是1966届4班的‬同学在劳动‬。

1966届1班的同学在学校工厂劳动

学生的劳动课每学期安排两周,一个学期平均按20周计算,就是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劳动。这两周劳动课,一周是在校内,分布在好多岗位,如在学校的菜园子跟李大爷管理菜地、掏厕所、在伙房帮厨等等;一周是下乡下厂,到生产队和车间 。我们班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下厂劳动就去了唐山德盛‬陶瓷厂。

陶瓷,是唐山的传统特色产业。唐山陶瓷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北方瓷都,是我国主要陶瓷产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生产陶壶、陶具。至明朝的永乐年间,唐山陶瓷已有一定规模。据清代撰写的《滦州志》风俗篇中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惟 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罂瓮盆盎之属”。当时,多是以劳动组合为基础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初开滦煤矿的建成和外资的进入,至三十年代末期,机器和电力在陶瓷生产制造中得以较为普遍的应用,唐山陶瓷渐渐兴旺起来。

在德盛‬瓷厂我们先听了工厂有关人员的介绍:距今600多年以前的明代永乐年间,山西省介休和山东省枣庄等地居民先后移居唐山,带来制缸技术,群集于市区东北的两个地段,利用就地原料和燃料生产缸类产品,两地分别取名为东缸窑和西缸窑。后来,陶瓷作坊取名陶成局,清朝末年,陶成局分成两个厂,一个叫新明瓷厂,一个叫德盛‬瓷厂。

记得我们的工作就是鼓捣陶土,把它用锹镐打碎,还有就是把烧好的耐火砖上面 沾着的东西刮下来,总之让我很是失望。我以为工厂的劳动一定是像宣传画上画的一样,站在机器前,手持扳子钳子,我们现在这里哪像工厂,这种场面农村也有。不过在陶瓷厂劳动却让我想起我们儿时的某种活动,就是我们的原始祖先制陶的延续。为了使手里的弹弓子更具杀伤力,我们常常把泥球晒干后放在火里烧,这种成了“陶器”的“子弹”就厉害多了。

但是劳动的过程还是很快乐的,教代数的张仁朴‬老师跟我们一块劳动,张老师后来一直教了我们三年代数 。张老师话语不多,但很直率。我们边干活边问:“老师,为什么我们上届是男女生合班,而我们却是男女生分班呢?”张老师说:“不让搞对象呗,说不让他们搞偏搞。”我们听了,哈哈大笑。

2013年9月6日的唐山一中老三届入学50年聚会上,展示了聚会筹委会收集的老照片,其中一张就是我们班在德盛‬陶瓷厂劳动的情景,不知是何人保存的,太珍贵了!我依稀能够辨认其中几个同学:

最左前方的是郭树岐,那时好像个子还不像现在这样高,可能到一中以后又长了吧。

中间正对着前方的,是“小胖子”周恩祥。他与我在一个宿舍,遗憾的是,自打1968年分别,竟未谋一面。

里面还能明显看出有高信,迁安人,机灵鬼,有好多俏皮话。

还能看出有刘启功、耿茹、赵国权、李文,最后面戴眼镜的好像是张双立, 别人我就看不清了。

但是我怎样也回忆不起来我们每天都是怎样到工厂去的,步行是不可能的,因为路途很远,工厂每天用大卡车接送?还有就是午饭怎么吃?在工厂食堂?想不起来了!

★★★

向红:我们班只去过农村,去越河插稻秧,去小艾庄帮助秋收,没去过工厂劳动

三(2)丽娟@仁者向红,我记得咋们班好像去过华新纺织厂一次吧。郭美瑞埋在棉花堆里只露出脸庞,好像个布娃娃,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具体干什么活我不记得了。

9月5日 11:00

仁者@三(2)刘 是去过,你不说我记不得了。我的脑子坏了,大不如以前。我记得去华新一次,记不得是劳动,还是参观。还是你记忆好。

9月5日 11:05

张 ;60年代我一堂哥在东缸窑上班,一中上学时逢周末去他家玩。文革中我还去东缸窑劳动几天呢,工作是陶丕上贴花再烧制。

一(2)刘:我们去过好多次,拔麦子刨白薯,最‬后一次是文革初期,去夏庄。印象深刻。

三(2)刘 :大缸好呀,我家现有大小缸十来口。它们已陪伴我走过了46个春秋,大概也是德盛瓷厂的产品吧。

OGP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质量好

ogp非接触式光学影像测量仪

上一篇: 【推荐】六六周末财经热点321湖北回天胶业股份有限公司erp
下一篇: 【推荐】六只国企改革主题概念基金您更喜欢哪只基金公司名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