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内的六大国有银行再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对比更新前的存款利率表来看,活期存款利率5BP至0.2%,两年期下调10BP至2.05%,三年期、五年期均下调15BP,至2.45%、2.50%,期限越长降幅越大。
存款利率是银行想降就降吗?
这倒不是,其实上世纪90年代,各家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是一致的。因为当时我国存款利率改革尚未放开,存款利率由央行发布的基准利率决定。各家商业银行无权调整,存款利率不准上浮,也不准下调。
到了2004年10月,除城乡信用社以外,我国放开了各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具体要不要下调,由各银行自己决定。
2012年监管开始允许金融机构上浮存款利率,但上浮幅度最高不超过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这时候,各银行的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可以不一样。一般来说,大银行由于客户资源充沛,服务配套好,所以允许上浮的比例少,而中小银行允许上浮的多。但都不能大于最高限额。
2014年11月22日,上浮最高幅度进一步调整为1.2倍。
2015年3月1日调整至1.3倍。
2015年5月11日调整至1.5倍。
2015年10月24日则全面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
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进了重要一步。此时,我国
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形式上
就可以宣告基本完成了。
为啥是形式上?
这是因为虽然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放开,各银行对于自身的存款利率有了自主决定权,中小银行能通过提高自身的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增强与大银行的竞争力,但是,很多银行还不具备存款利率的定价能力,要是
个别银行一味提高存款利率,只会导致恶性竞争。
所以,防范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引发金融风险,我国成立了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组织
,全行业继续实施存款利率行业自律。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银行约定存款利率上浮的自律上限,对存款利率继续构成了一个无形的控制线。在这个控制线下,大部分银行按照基准利率上浮1.4倍,部分银行经申请后可上浮最高至1.5倍。定价自律机制有点类似“利率同盟”的市场自律组织,对各银行自主确定价格进行自律管理。
定价自律机制的存在,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2021年存款利率定价方式又进行了优化调整。
而
本轮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有利于降低行业借贷成本,希望能促进消费、投资,从而提升经济活跃度
。这一系列的调整,
对经济体系和商业银行来说是利好的。
首先,符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的大背景。
去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在随后的9月就有六家国有大行及部分股份银行下调了部分期限定期存款利率,接着有部分地区地方银行跟进。
还有一些银行把这个动作留到了今年完成,于是今年4月我们在不少新闻报道中看到“补降”的说法。
对银行自身而言,国有银行一季度净息差水平均创历史新低,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负债成本和减轻净息差压力,实现持续稳健经营,并推动银行投放信贷的积极性,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这也是
促进宏观经济复苏的表现之一。
未来,
存款利率下调可能仍是趋势。
2022年5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其中,对于存款利率的表述,人民银行有个新提法:存款利率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利率——2022 年 4 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 1 年期 LPR 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可以看到,自2023年春节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总体呈现下行趋势,因此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来看,
存款利率有进一步调降低的空间。
在此背景下,
权益市场有望受益
。存款利率下调,将压低全社会利率水平,推动利率中枢下移,
巩固债券市场向好趋势
;同时,对于股票资产来说,
对流动性更为敏感的股票或将因此受益
。
调降存款利率,会给A股带来潜在的增量资金机会,为经济恢复添砖加瓦。
而对老百姓来说,
想要把钱存在银行收利息的“躺平式”理财习惯也将受到影响。
如今,拥抱变化是一定要面对的事情。大家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资金流动性、收益性需求和风险偏好,
科学做好多元资产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