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本周为大家推荐的一本书叫
《共同基金常识》
,作者是美国基金行业的教父级人物约翰.博格。其被称为
指数基金之父
,先锋公司创始人和前任首席执行官,《财富》杂志将约翰·博格列为
20 世纪四大投资巨头之一(格雷厄姆、巴菲特、乔治索罗斯、约翰博格)
。凭借突出的创造性和公民精神,有人把
约翰·博格
比作当代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独立战争领导人、芒格的偶像)。
在这本书里,作者描述了一种简单易学的长期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被美国市场上百年的数据所证明是长期有效的,而且收益率远远超过定期存款。
什么方式这么神奇呢?大家都知道滚雪球吧,小编在童年的时候在下雪天进行滚雪球游戏的时候,一般是用手捏一个小雪球,然后找到积雪比较多的地方慢慢的滚动,最好有个斜坡,滚动起来比较省力,随着雪球越来越大,滚动的过程耗费的体力也越来越多,而且力度也要把握好,一不小心便轰然倒塌,所以滚雪球能否越滚越大有很多因素决定的。
这个滚雪球的过程就好比投资的过程,当你投资了一家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比如贵州茅台,那就好比委托了这家公司帮你来滚这个雪球,把自己的本金越滚越大。但是挑选什么样的公司滚雪球的能力才最强呢?这个挑选过程可是非常专业的活儿,而且每家公司滚雪球的能力还是不断变化的,可能某家公司去年很厉害,今年就不行了。
如果你委托了一家公司,还得时刻跟踪盯着它,这个过程太耗费时间精力,一般人耗不起,这个时候有人提供一种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计划,帮你挑选几百家能力相对靠谱的公司,分别帮你滚雪球。如果有某些公司中途不行了,就定期淘汰掉,换入新的公司。
所以你只要把滚雪球这件事情委托给这个计划,其他的事就不用操心了。这里的每家公司就代表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这个挑选了几百家公司的计划就叫做
指数基金。
比如说美国的标普500指数就是由500家公司构成的,我国的沪深300指数就是由300家公司构成的。
当你买入一个指数基金,那就好比同时委托了几百家上市公司为你同时滚雪球,因为这个方式看起来不需要费力气,在买入之后,你不需要再主动做什么,所以
这个买入指数基金长期持有的投资方式就叫做被动投资。
这本书的作者
约翰.博格
就是全球第一个发明指数基金的人,这个工具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一种非常好的投资方式。
他在一生中得到了很多荣誉,就连巴菲特也对他赞不绝口。2017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大大的夸奖了
约翰.博格
,称赞他为美国投资者做的事可能比任何人都多。当年博格开始成立指数基金的时候,华尔街上几乎没有人可以帮忙,因为指数基金降低了投资费用,同时压低了华尔街的利润。
而在今天,
指数基金为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几乎高于任何金融产品
。这本书是
约翰.博格
专门为普罗大众写的投资书,也是他最经典的作品。这本书用大量令人信服的数据和证据,全面阐述了
约翰.博格
的核心投资理念。我们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进行阅读和学习。
一、被动投资为什么有优势?
从大类来分,
投资可以分成两种方式
,一种叫
主动投资
,一种叫
被动投资
。所谓主动投资就是通过自己的研究,选一个你认为好的股票,在选择你认为好的时机去买入和卖出,由于这个过程你要做很多主动的决策,所以称之为主动投资。
巴菲特
就是主动投资的代表人物。被动投资与主动投资正好相反,既不选择股票,也不选择时机,用最傻瓜的方式买入一篮子的股票,持有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动,你可不要小看这种看起来傻瓜式的投资方式,作者
约翰.博格
告诉我们,在有效的市场上,就凭这样的方式,你就可以战胜大部分专业的基金经理。
那被动投资该买什么呢?
约翰.博格
说应该买指数基金。先来解释一个概念,也就是书名里面的共同基金。共同基金是美国的说法,其实就相当于国内常说的公募基金,就是指那些向社会公开募集的投资于证券、期货、债券等金融品种的基金,公募基金又给分了很多类别,指数基金就是其中的一类。
在美国,指数基金的规模已经占到公募基金总比例的三分之一
。指数基金里的指数是什么意思呢?股票市场的指数通常是由某个第三方机构用某种简单的数学方法人为计算出来的,比如说中国A股有一个著名的指数叫做沪深300指数,就是在全市场3000多只股票里面,选择了业绩好、市值大的300只股票,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出一个股票指数,只看沪深300指数的涨跌就能大概知道整个A股市场的表现。而如果你按照沪深300指数中的300只股票的构成比例,一篮子买入所有这300只股票,那就相当于一只指数基金了。由于这种投资方式不用选股,可以一键买入,所以说
指数基金也就成了被动投资的最主要投资工具
。
用指数基金做被动投资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约翰.博格
给我们指出了非常重要的几条好处。
第一,长期收益高
。长期来看,在所有不同的资产类别当中,如在股票、债券、黄金等等当中,
股票的长期收益率是最高的
。
在美国过去200多年的时间里面,股票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大约是在
7%
左右,这个回报率
比债券高一倍
,
比黄金就高太多了
。长期来看,黄金的收益率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么为什么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最高呢?
约翰.博格
进一步给了我们一个股票收益率的来源公式。
长期来看,股票的收益率就来自两个方面相加。
第一个
是你买入那个时刻的
股息率
,这个概念不明白没什么关系,这个数字越高,代表公司的分红能力越强。
第二个
是你买入的那个上市公司未来的
盈利增长率
。
我们知道上市公司通常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当中质地最优良的一批公司,它们的平均盈利增长率肯定是超过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速的。所以只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上升通道里面,长期来看,买入上市公司并持有就能够获得很好的回报。
投资指数基金的第二个好处是成本低
;我们假设现在你有两种投资方式可以选择,A方案是购买市面上现成的一个基金,这只基金资产的35%投资美国的债券,65%投资美国标普500的股票。
B方案你还是买35%的美国债券,65%的美国标普500的股票。但是你不购买这只基金,而是自己动手分别买一支债券指数基金和一支标普500的指数基金。这个方案最终投资的东西其实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指数基金的费用更便宜一点,每年的费用要便宜0.9%。
假设你在1947年分别在这两个方案上各投资了一万美元,50年后,如果你用的是A方案,你的一万美金就变成了108万;如果你用的是B方案,你的一万美金变成了161.5万,比起A方案多了差不多一半。
由于这两个方案购买的东西实际上是一样的,这个结果的巨大差别完全是来自于每年0.9%细微的费用差别。这就告诉我们:
在长期投资中,降低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
约翰.博格
甚至把降低成本放到了长期投资的第一要素。
因为任何细微的成本差异,在长期投资中都会被时间累积放大。
投资指数基金的
第三个好处是不择时,也就是不用选择股票买入卖出的时机。因为指数基金就是一直持有跟指数构成相同的股票,所以不会有实际选择的问题。
但是不择时会构成优势吗?
万物皆周期,择时也就是把握股市大周期,周期即人性,人性是最难把握的,所以择时也是最难的。
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反过来问,选择时机是优势还是劣势?本书列举了
媒体、基金经理和普通基金投资者的择时能力,发现他们大部分时候都是负收益
,所以不择时反而变成了优势。
首先我们来看媒体的择时,书里面列举了两个美国最顶级杂志的例子。1979年8月13号,商业周刊登出了一篇题为
“股票之死”
的封面文章,看这个标题就知道是唱衰股票的,但是在这篇文章刊登的时候,道琼斯指数是840点,这个点位几乎是底部区域了。
但是1983年5月市场上涨了将近50%,另一个故事更加离奇,1988年9月26号出版的时代周刊刊登一篇封面文章,题为
“买股票没门儿”
,并且在封面上画了一只巨大的熊。当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道琼斯指数在2000点左右,结果从那个时候开始,指数开始攀升,一直登顶达到了9000点,上涨了四倍多。
既然顶级杂志都判断不对,何况那些小媒体呢?
约翰.博格
得出结论,
媒体的择时往往是不可信的。
那么专业的基金经理他们的择时能力又怎么样呢?我们从一个客观的统计指标就可以看出来,
基金经理对于择时的勤奋程度,那就是换手率
,也就是一定时间里面把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
换手率越高,说明基金经理越喜欢折腾,越勤奋地做择时的操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美国的股票型基金经理平均的年换手率是17%,这个不算高,意味着把股票全都换一次手,平均需要花五年多的时间。到1997年,换手率上升到了85%,又过了十年,到2007年的时候,换手率上升到了105%,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一年要把全部的股票换一次。
从数据可以看出来,几十年以来,美国的基金经理在择时这个事情上是越来越勤奋,操作越来越多。
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美国股票基金的管理水平随着换手率的增加而有所提升。恰恰相反,由于换手率增加带来的费用增加,倒是实实在在的伤害了基金的业绩。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普通基金投资者的择时能力。我们知道很多散户买基金是想挑时机申购和赎回的。不但中国如此,美国也如此。那么美国的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呢?美国市场从1975年到1981年的第一季度,连续二十四个季度,投资者不断地从公募基金里面撤出资金,差不多撤出了初始规模的一半。
在那么多人撤出基金之后,新的牛市就开始了。1982年的三季度,市场开始转暖,到1987年达到高潮,而在1987年的前九个月,投资者新进入公募基金的资金就达到280亿美元,很不幸的是十月份股市就崩盘了。
以上是美国的数据,事实上中国的数据和经验也跟这个是一致的,就是说
普通基金投资者的择时操作往往也都是负收益。
基金行业有句俗话叫做
“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
,就说基金好卖的时候,投资者抢购的时候往往不是做投资的好时机,基金卖不出去的时候,投资者不愿意掏钱的时候,往往是做投资的好时机。
二、一个合格的基金投资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自我修养?
这本书里面,
约翰.博格
给基金投资者提了若干条规则和建议。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基金投资者,至少有三点修养也是需要具备的。
第一个修养
,
不要迷信基金的历史业绩
。如果你做一个小调查,我们身边的人买一只基金的依据是什么?
你得到的答复很有可能是这样的,这只基金去年的业绩很好,这个基金经理的名气很大。事实上,历史业绩和基金经理的名气是散户购买基金的时候看的最多的指标,也是基金的销售机构在销售过程中最强调的一点。但是
约翰.博格
在本书明确地提出来,
不要高估基金历史业绩的作用,尤其要小心明星基金经理。
书里列举了详细的研究数据,先是按照基金在20世纪70年代的业绩表现分成四组,然后考察他们在下一个十年,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表现。结果发现业绩最好的那组基金在70年代的年回报率平均高出指数4.8个百分点。
但是最终80年代却低于基准1个百分点,有明显的均值回归特征。也就是说过去表现越好,未来的表现反而越差。这一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重复出现,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9年的十年间再次重复出现。
那既然不能看基金的过往业绩,到底该怎么选基金呢?
约翰.博格
认为,
单凭基金的历史业绩来做决策是很不靠谱的
。但是历史业绩并不是没有用处,
我们应该从历史业绩来评估基金经理的一致性以及风险度
。一致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基金经理说的跟做的是不是一致的。
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嘴上说价值投资,实际上买的都是公司治理很差的股票,那么这样的基金就是不可信的。一致性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看他过去一段时间的投资风格会不会变来变去。如果一会儿买大盘股,一会儿买小盘股,那这样的基金表现也要打一个问号。
至于风险度,那就要看这只基金在历史表现中的波动性如何?在基金的净值从高点回落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控制住风险?一句话总结:
我们不要凭过往业绩去选基金,但是我们可以参考基金的历史业绩,排除掉不靠谱的基金。
一个合格基金投资者的第二个修养
是要懂得资产规模和业绩的反比效应,也就是资产规模越大,业绩越不一定好。
资产规模是一个容易被投资者忽视,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基金业内有句话叫做
“规模是业绩的敌人”
,因为规模越大,要取得超过市场的收益就越难。市场上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特别热门的基金,一发行规模就是几百亿元,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基金业绩往往都不如人意。
所以对于规模特别大的热门基金一定要谨慎对待。此外,
约翰.博格
认为,对普通人来说,不要买入太多的基金品种,记住一只手原则,也就是买五只以内足够了,甚至两到三只就够了。
基金投资者的第三个修养是要有长期的投资规划。
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中有非常多的股票指数,比如中国A股里面有代表大型蓝筹的沪深300指数,有代表中型公司的中证500指数,有代表小型成长公司的创业板指数等等。不同的指数会对应不同的指数基金,那么我们在投资的时候选择不同的指数会有什么差别吗?
约翰.博格
的回答是,
短期看有差别,长期来看几乎没有差别
。他选用了美国市场的两个典型指数做了研究,一个是代表大股票的标普500指数,一个是代表小股票的威尔逊5000指数。尽管在三到五年内的短周期内,两个指数的表现是有差异的,但是从1970年往后的三十年时间的长周期里,这两种指数的总回报率就是一致的,两者都赚取了年均13.7%的回报率。
这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1999年,我们推荐的这个版本是2009年出版的十周年纪念版,在这个版本中,作者增加了很多第一版出版以后十年间发生的事情。那么从这本书再版到现在又过去了十年,关于被动投资和指数基金其实又发生了很多大事,在接下来的第三部分补充下。
三、博格的投资理念如何跟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首先,最近这十年间,指数基金变得越来越家喻户晓,成为越来越多普通人投资的工具。以美国为例,最近的十几年,美国进入了指数基金发展的繁荣期,指数基金的规模每年迅速增长。截至2017年年底,美国共同基金规模18.7万亿美元。
其中指数基金的占比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中国这些年的指数基金也同样在迅猛发展。截至2020年10月末,指数基金规模总和接近
1.7万
亿元人民币,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基金类别。这一切的开始都源于本书作者
约翰.博格
在1975年创立的第一只指数基金。
在那以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发现
指数基金能够让每一个普通人能够非常轻松地进行投资,分享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收益
。因此指数基金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欢迎。事实上,通过指数基金进行投资,除了能够享受到我们前面说的被动投资的三大优势以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额外的优势,
约翰.博格
没有提到。
第一个额外优势
是指数基金不依赖于任何明星基金经理,指数基金的目标是取得跟股票指数一样的投资收益率,所以它不需要人为的聪明才智去选股和择时,只需要定期根据指数成份股的调整做出相应调整就可以了。
这就使得它对人的依赖很小,中途换一个基金经理,对于指数基金的业绩表现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如果你要进行超过十年以上的长期投资,这种不依赖于人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额外优势
是指数基金在设计理念上已经天然蕴含了
优秀的公司买的越来越多的投资理念。
股票指数的编制方法通常是按照市值加权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市值越大的公司在指数编制的时候所占的权重就越高。相对应的,指数基金在买入成份股的时候,这家公司的份额就卖得越多。
前面我们提到过,中国A股有一个著名的指数叫做沪深300,是由300只成分股的价格加权编制而成。这其中有一家成分股是大家所熟知的------
贵州茅台
。
2009年年初的时候,贵州茅台的市值大约是1200亿人民币,到了十年之后的2019年年初,它的市值变成了9000亿人民币,增长了大约七点五倍。这就意味着假设其他沪深300的总市值不变,这十年,随着茅台这家公司的不断增长,指数基金买入茅台的份额也就多了好几倍。
这种效果的产生,正是因为
指数的编制方式中天然蕴含了优胜劣汰
的思想,所以指数基金能够让优质的公司买入数量越来越多。
当你了解了这两点额外优势,你已经比大部分人都更加专业了。
最后小编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来做些补充,这本书讲述的是被动投资的优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做投资都应该去买指数基金呢?
我们先明确下被动投资和主动投资的理论根基。
被动投资的理论根基是市场是充分有效的
,简单说就是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反映在了股价当中,所以不要试图战胜市场,能跟随市场就很好了;
主动投资的理论跟进是市场是不充分有效的
,总有一些信息还没有反应到股价当中,挖掘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超额收益。
所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通过选股和择时的操作,在不充分有效的市场中有机会获得比市场平均水平更高的收益。由此我们可以画一个坐标系,市场的有效性越高,我们就越倾向于做被动投资,市场的无效性越高,我们就越倾向于做主动投资。
我们知道美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应该是全球最高的。所以最近二三十年的实践表明,指数基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具备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过去的年份里,股票一直呈现出牛市短、熊市长的走势,长期牛市的趋势还没有形成。
假如你不幸在2008年初的高位买入了A股指数基金,那么现在十年过去,你还会处在亏损的状态。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参与主体至今仍然是
散户占据大多数
,所以市场的无效性很高,这在客观上为主动投资提供了很多机会。
在这本书里,
约翰.博格
提出的常识非常重要。而在进一步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之后,建议我们可以这样来更深入的思考问题,对于散户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专业技能,那么有两种选择,
一是投资于指数基金
,但是最好要以定投的方式,也就是每个月固定投资一定的资金来摊低成本熨平波动。这个选择适合大部分人,也是小编最推荐的方式。
另一种选择是买入经过精选的主动管理的基金,因为中国股票市场的无效性的确为主动投资提供了舞台,但是前提是你要懂得如何选基金,而不是光凭过往业绩来选,需要强调一下,这个选择只适合少部分有这种能力的人。而对于正在从事投资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一方面中国市场在这个阶段为主动投资管理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指数基金的大力发展并不是主动投资管理的敌人。
恰恰相反,在很多主动管理的策略中,指数基金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投资工具。
最后,送给各位一句比较有哲理的话:
“常识才是最贵的”。
华君雷
,三位985经济金融学硕士,非专业投资者的睿智伙伴,借助Wind、iChoice投研数据库,紧跟资本市场前沿,从粉丝利益出发,点亮漫漫投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