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北京普惠保面市惠民保进入30时代北京惠民基金

今年上半年,“沪惠保”在上海刷屏,上线12小时,参保人数就超过了百万。到投保截止日期累计参保人数超739万,而上海医保参保人数为1900万人,也就是说大约每3个上海居民,就有一人参保了沪惠保,可谓“相当火爆”。

7月26日,北京也推出了第三款惠民保——北京普惠健康保,

相较于之前两款惠民保不温不火的市场反应,北京普惠健康保似乎来势汹汹。

探索中的惠民保

从2015年深圳推出“深圳重疾险”开始,惠民保的探索之路已经走过了5年。

深圳重疾险推出的时候可以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保障社保目录内的住院费用和深圳医保目录外的十种特药,不限年龄性别,不限既往症,统一价格20元/人。

和城乡居民保险中的大病保险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不过由于深圳人社局的大力支持,2015年深圳重疾险首年投保人数达到了485万人,其中通过个人通道自费参保的人数为137万,占比约28%。这个数字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不小了,既有一定的保费规模,也能获取不少客户的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但这股热潮并没有带动其他城市推出惠民保,深圳重疾险是一个长期亏损的项目,主要靠政府扶持,缺乏商业上的可能性。

南京在18年底尝试过复制深圳重疾险模式,但最后只有40万人投保,人数不足以有效分散逆选择风险。

这算是惠民保的1.0时代,

各家保险公司与各地政府都在探索如何兼顾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的参与度,找到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的最优解。

各地开花的惠民保

直到2019年年底“广州惠民保”推出,惠民保进入了2.0时代。

产品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设计,按商业规则运作,保险公司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政府相关部门比如医保局只负责指导产品的保障内容。

这个时候,《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还没发布,广州政府部门缺乏国家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2020年3月,《意见》发布,其中提到:

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

补充医疗保险、

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意见》第一次在国家级文件中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系统地位。

而惠民保,全名为城市定制型补充医疗保险。

有了《意见》的指导,惠民保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花。

2020年5月推出的惠蓉保,由四川省和成都市医保局正式将此类产品定性为“社商融合型健康保险”,明确了政府职责:

在不动用医保基金的情况下,政府给予数据、宣传、政策等非资金资源的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开发、设计产品,提升产品的公信力和对民众的吸引力。

在惠蓉保50天的投保期中,共有310万人投保,人口覆盖率接近20%,可谓是2020年惠民保市场中最亮的一颗星。

在成都项目耀眼的成果下,各家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开始涌入市场。

2020年共有108款惠民保产品上线,

并且不局限于一城一险,比如北京在这段时期就先后推出了两种惠民保产品,而有的企业还推出了面向全省甚至全国的产品。

惠民保迎来了2.0时代,迎来了爆发期,但也迎来了种种乱象。

产品的投保门槛被设定得越来越低,承保的范围越来越广,完全不考虑承保成本;保障方案缺乏必要的数据基础;冒用政府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虚假承诺,误导消费者……

2020年推出的惠民保,有部分产品存在亏损的可能。

所以2021年,监管给疯狂加速的惠民保市场按下了暂停键。

规范前行的惠民保

2021年6月2日,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中,银保监会表态将重点查处十类市场乱象,并对对惠民保类业务的产品设计、定价定位、经营原则以及保险公司的主体责任等进行了明确划分。

政府部门强势介入,由浙江省率先发布了省级指导意见,省内各地跟进出台实施办法,惠民保市场由此开始进入3.0阶段。

沪惠保与北京普惠保便可以说是惠民保3.0的产物。

这两款产品的定价在115元和195元,相比之前宣传“几十块保一年”的惠民保们,无疑是放弃了价格战的策略。

北京普惠保指导单位由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指导,由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负责监督。

相较于北京前两款惠民保,北京普惠保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医保局、金融局及银保监会的站台,无疑为其注入了远超前两款产品的市场公信力,宣传力度也远超过往。

惠民保1.0探索,2.0快速发展,3.0规范,惠民保走过这5年,也可以看做我国医保探索的5年。不需要动用医保基金,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自主筹资,并在设计中放开基本医保对于药品目录的约束——

目录外的医疗费用与防止因病返贫的矛盾一直是老百姓和政府头疼的难题。

3.0时代的惠民保将更受老百姓的信任和欢迎,作为承办机构,保险公司的自身发展,与惠民保产品的社会效益,能否取得双赢,还有待于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参考资料:

[1]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机制及阶段成效研探[J].中国医疗保险,2017(5):29-33.

[2]深圳特色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建设路径及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3(11):19-23.

[3]成都医保公众号

[4]沪惠保公众号

[5] A智慧保:探求国民保险“惠民保”快速崛起的缘由

[6]慧保天下:覆盖2100万人的第三款北京惠民保来了,即将刷新“沪惠保”速度?

[7]北京普惠健康保公众号

图片来源:

北京普惠健康保公众号,unsplash,深圳新闻网、成都发布

光学测量仪器

影像测量仪厂商

光学影像量测仪

上一篇: 【推荐】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东铜铁路物流有限公司
下一篇: 【推荐】北京普惠健康保195元保300万得过癌症也能赔中国人寿防癌险多少钱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