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北京超5亿元基金鼓励科学家勇闯无人区北京市自然基金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为实现更多从0-1的突破、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近日第七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成立大会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介绍,现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基金)年经费已突破5亿元。

更多资金流向科研领域,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支撑北京建设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许强记得,2017年的市基金里北京市财政资金有1.6亿,现在达到3.2亿,加上企业、区政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如今的市基金年经费已经突破5亿元。

据统计,5年来,北京市基金累计投入17.1亿元,资助项目聚焦在人类疾病、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能源环保等前沿重点方向。同时创新制度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实行试点经费使用“包干制”,赋予项目负责人经费使用自主权,减少申报材料达到60%以上,项目验收时间从5个月压缩到3个月。

第七届基金委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说,市基金成立30多年来,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和特点,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改革创新、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拓宽基础研究支持渠道、解决关键的科学问题,以及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成为北京资助基础研究的金字招牌。

“科研项目对于科研人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乔杰看来,市基金支持的项目不仅是获取经费支持,关键在检验其项目设计和研究方法是否能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

据介绍,过去5年,资助项目获得专利授权2000余项,269项成果已获得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6.5亿元。

获资助的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海峰,将量子比特相干时间提高到503微秒,比之前的世界纪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360微秒提高近40%,至今国际领先。

清华大学杜亚楠教授团队与北京科兴达成战略合作,首创药用辅料级3D微载体技术实现的细胞规模化“智造”平台,有效解决了疫苗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关键核心原辅料及自动化设备依赖于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提升了病毒生产制备的效率和产量,实现疫苗关键生产工艺中核心产品的优化升级。

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市基金通过北京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青年人才提供“第一桶金”,共计资助1596人,其中549人后续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104人获得市基金连续资助。

市基金还借鉴德国洪堡学者的培养方式,设立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建立“一次资助、终身联系”的长效跟踪服务模式,使青年科学家快速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这些杰出青年科学家中,郭少军入选“世界 Top2%科学家”榜单,伍晖、戈钧、朱军等 5 人入选“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陶飞等 7 人被评为科睿唯安“ESI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陈云霁等 5 人获得“科学探索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

活动中,市基金与小米集团、海淀区签订创新联合基金。

许强提到,今年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里有一条,企业、社会与市基金联合设立基金的部分,按照科研经费加计扣除的方式计算,比如,捐出100万元,可抵扣200万元的数额。“这是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基础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政策。”

许强表示,第七届基金委将继续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为实现更多从0-1的突破、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要鼓励科学家们自由探索,在选题上敢闯‘无人区’。把科学的问题、自由探索的问题,作为主要工作方向。”

责任编辑: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测量光学仪器

光学测量仪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

上一篇: 【推荐】北京财富金融中心FFC北京财富金融中心多少层
下一篇: 【推荐】北京迎来千亿母基金群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