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秋九月的到来,沉寂了两个多月的校园又开始热闹起来,学生们纷纷返校,各大金融机构的2017“开学季”校园金融服务也悉数登场,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将金融知识和服务带进校园,满足在校学生新学年的学习教育、日常消费、运动健身等各类需求。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信用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军。银行抢占校园消费市场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建立信用记录,也有利于银行培养优质学生客户,培育未来消费金融的中坚力量。
银行抢滩校园消费市场
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到4524亿元,同比增长4.7%,并呈继续增长趋势。面对这一规模庞大的市场,近两年银行开始重新重视大学生消费群体,陆续推出针对大学生的相关产品。
近日,工商银行(601398,诊股)(港股01398)针对高校学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启动了2017“开学季”系列金融服务活动。在线上,“融e购”平台联合手机数码、电脑文具、服饰箱包、图书教育等各类商户推出了千款特惠产品,携手京东在“工银e校园”平台推出“京东校园专区”,为高校学生提供学生价购物及返减券等优惠。在线下,工商银行整合了全国100多个城市中的数千家商场、超市、餐饮、旅游、娱乐商户,推出刷工行卡优惠的系列服务。
此外,工行各地分行还结合本地特色,针对高校新生异地求学的特点,提供咨询服务等各类便利。如工行推出基于LBS定位的大型校园运动寻宝游戏,参与者可获得红包、礼品等优惠。
据记者了解,除工行外,多家银行都在瞄准校园消费市场。
“校园贷”正规军归来
理性消费和创业资金需求是大学生群体的合理金融诉求,面对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需求,银行跑步进场,开辟正规、阳光的“校园贷”服务渠道,形成对非法校园网贷的“挤出效应”。
9月11日,工行正式对外宣布推出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大学生融e借”,该业务目前已在北京、哈尔滨、上海、南京、威海、武汉、广州、成都、西安、杭州10个城市的15家高校开展试点,后续还将陆续推广到更多高校。
从今年5月份开始,中国银行(601988,诊股)(港股03988)、建设银行(601939,诊股)(港股00939)、浦发银行(600000,诊股)等银行就推出了诸如“中银E贷校园贷”“金蜜蜂校园快贷”“高校学生青春卡”等业务,一时引来市场关注。
其中,“中银E贷 校园贷”充分考虑学生收入不稳定的特征,推出中长期贷款政策,业务初期最长可达12个月,未来延长至3~6年,覆盖毕业后入职阶段。同时,还将提供宽限期服务,宽限期内只还息不还本。
“贷款金额按照在读学历最高可贷两万元,无需抵押担保。目前申请还可享受原利率8.7折优惠。以借款1万元为例,分1年12期偿还,使用"大学生融e借"总利息为308.95元,平均每天利息不到0.9元。”工行牡丹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主动开展校园贷业务,并且开出具有竞争优势的额度和利率,有望给曾经纷杂的“校园贷”市场带来一缕清风。
“对于大学生来讲,各类依法合规的信贷业务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正规金融机构和规范经营的类金融机构将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积累更多信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出国金融服务亮点纷呈
新的学年开始,学子们的出国留学征程也由此启动,各家银行也开始抢占出国金融业务。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在中资银行中,除了五大行外,包括中信银行(601998,诊股)(港股00998)、光大银行(601818,诊股)、招商银行(600036,诊股)(港股03968)、民生银行(600016,诊股)(港股01988)、兴业银行(601166,诊股)、华夏银行(600015,诊股)、浦发银行、平安银行(000001,诊股)、广发银行等在内的股份制银行纷纷推出了围绕出国金融的服务和产品。此外,如北京银行(601169,诊股)、宁波银行(002142,诊股)、南京银行(601009,诊股)等城商行也纷纷抢进出国金融市场。
据了解,现在银行推出的出国金融服务已经包含了贷款、信用卡、外汇、签证代传递等一系列产品,服务内容覆盖旅游、留学、健康医疗、移民等多个领域。此外,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为客户打造境内外“一站式”网络金融综合服务,已成为银行发展出国金融服务的新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银行还能实现境内机构和海外分行的“联动”。例如,中行纽约分行推出具有缴纳学费、日常消费、盗刷免责等特点的产品;该行的伦敦分支机构能围绕国际游学、申请对接、行前准备、初到英国、在英学习等阶段提供留学金融服务,涵盖了机场接机、双语服务、校园活动、金融活动体验等项目。
“商业银行拓展出国金融业务本质在于挖掘高净值客户。尽管出国金融在零售业务板块的占比并不大,利润也不高,但是其高端客户黏性非常强,可以为银行积累更多优质客户,从而开展其他金融服务。”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