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署名文章没有吸取的历史经验.

梅德韦杰夫署名文章《没有吸取的历史经验》

梅德韦杰夫署名文章《没有吸取的历史经验》梅德韦杰夫署名文章《没有吸取的历史经验》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20:57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sputniknews报道,俄联邦安全会议副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4月23日为俄新社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俄美关系近年来实际上已重回冷战时代。

“避免与强大的对手硬碰硬并不代表怯懦,而是智慧的表现,无谓的自我牺牲无论在哪里永远都不是制胜的法宝。” 孙子兵法

近年来,俄美关系实际上已从竞争走向了对抗,本质上讲,已重回冷战时代。制裁施压、威胁、冲突对抗、保护私利,这一切让这个世界陷入了持续的不稳定状态。

若两国关系长时间如此,即为“危机”,而这样的危机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剧,出现“危机中的危机”,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错误举动、缺乏耐心、无法从战略上理解每一个词语的“重量”,都会使这两个国家举步维艰,甚至会让整个世界都深陷泥潭,面临直接军事冲突的威胁。

俄美两国曾经历过这样的历史。的确,时代已经有所不同了,那时是在加勒比地区,但现在发生的事本质而言与之非常相似。

美国当时的外交政策迫使我国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反应。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政策表现为在土耳其、越南南方共和国和黎巴嫩部署导弹,对古巴实施拙劣政策而引发革命,之后又试图重夺对“自由岛”的控制等等。

今天则是反俄制裁、有组织地打压俄罗斯、美国对我国邻国的政策、北约力量最终抵达我国边界、阻挠“北溪-2”项目、担忧我国发展北方海路,最后还有乌克兰问题等等。这种例子每天都有。

现在的俄罗斯和之前的苏联一样,论为对手制造威胁,都不及美国。

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对美国的回应,苏联在古巴部署了进攻性战略武器。美国,众所周知,开始了进一步对抗:集结军舰,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甚至准备入侵。这一危机史称“加勒比危机”(或“古巴导弹危机”)。关于它,有两个要点。

第一,长时间的应对,不只在美国海岸附近部署导弹,首先这是一次展示,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国家意识到我国的基础设施实力:可以短时间内在世界任何地点部署军事基地。

第二,“距离战争只有五分钟”的危急局面被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扭转了过来。他们对局势保持着清醒的评估,认可并接受了让步的“智慧”,因此愿意做出妥协。

两国领导人某些时候直接沟通,某些时候则不会,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苏美之间都是平等对话,而不是通过威胁和最后通牒这种语言。

加勒比危机解决后,整个20世纪两国之间都再未出现过距离战争如此之近的情况。因为双方都吸取了教训:在解决国际问题时,合作胜于对抗。

但如今,情况又有不同。美国实施不稳定的外交政策,表现为拒绝与伊朗达成核协议,退出《开放天空条约》及其他一系列协议。此刻则体现在新总统的言论中。

新的战略事实(华盛顿外交政策的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原因以及美国作为西方世界领导者的威望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

美国政府的新策略是,一方面释放需要对话的信号,另一方面加紧施压。这可能说明,民主党在履行选前承诺,新执政团队在制定政策、采取决策时达不成统一,同时也体现了美国的“传教”:“我们永远是对的,你们应该听我们的”。而且无论是伙伴国还是对手国,都要把这当作理所当然,并为能够获得“教训”而感恩戴德。

两国总统通电话时呼吁开展对话,但美国转眼就开始发表强硬言论,对俄罗斯施加新的制裁,驱逐外交官,签署有关俄罗斯威胁的命令。而且,这里还要说到人为加剧乌东冲突,美国领导层发表好战言论,以及向我们地区调派军事设备。简而言之,加剧局势。

显然,苏联将美国视为平等的、无疑不容忽视的对手。这是因为两国在军事政治上是平等的,为了维持这份平等,还建立了国际组织体系,而且也因为当时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

但在苏联解体后,这种平等消失了一段时间。在15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实力,甚至无法设想能够拥有这样的实力,所以美国直接抛弃了平等对话。

美国新政府在寻求恢复自己世界统治者和西方世界捍卫者的地位(同时也这样说服自己),但没有魄力承认,有的国家可能拥有可以与之比拟的基础设施实力和军事政治潜力,例如中国或俄罗斯。

现在大家讨论的问题是,现任美国政府是否会拥有上世纪60年代加勒比危机当事国领导人选择的“让步智慧”?

当局势紧绷到极限时,怎么做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呢?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意识到做“致命决定”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为胜利而遭受的损失过大,使胜利者的进一步生存都面临问题,那这就不是真正的胜利。

其次,直接沟通。不只是能够通电话,而且要开诚布公地交流,更重要的是,倾听对方,理解对方的逻辑和论据。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仅要懂得让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要愿意做出让步,愿意放弃最后通牒和蛮横无理的话语,以免破坏对话。

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会付出代价”这样简单粗暴的言论虽然听起来很美国,但会直接把问题引入死胡同。这种口头禅不会给任何人以启迪。

液压万能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拉力试验机

摩擦磨损试验机

上一篇: 梅向荣构建全球化法律服务体系.
下一篇: 梅德韦杰夫美国新制裁对俄中政策变化的影响几乎为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